https://www.facebook.com/kairos.news/videos/1393727534118978/
「老」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2018年已正式突破總人口的14%,推估到2026年時,高齡人口會突破20%。政府或社區有哪些資源能成為高齡社會的解方?風向新聞「全民開講」節目邀請到中華仁親社區關懷協會祕書長張安慈、香柏樹長者社區關懷據點主任何百瑤,針對老化、失智、老人受虐等議題,與主持人曾獻瑩對談。
張安慈表示,台灣人口老化全世界最快,出生率卻是全世界最低!台灣於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7%,去年2018年3月進入高齡社會14.5%,出生人口數低於65歲以上人口,按此趨勢將於2026年65歲以上人口佔20%,邁入超高齡社會。
張安慈認為,銀髮族積極參與長青學苑、社區關懷據點,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長者需要的是人際互動與被需要的感受,更多的社會參與,更多機會找到生命意義。」張安慈說。
社區關懷據點是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及轉介,提供餐飲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透過社區照顧,使長輩留在熟悉的環境中,亦提供家庭照顧者適當的喘息服務,發揮社區自助互助功能。
善用社區關懷據點 增強長輩社交延緩失智
全省有3000多個社區關懷據點,於社區中提供多樣服務,吸引更多長輩走出來,以陪伴跟關懷居多;有一些課程,讓長輩可以交朋友聊天、共餐,延緩失智現象。
張安慈舉例,仁親社區關懷據點裡有兩位年長志工,一位是輔導主任退休,雖然家住在陽明山,要坐一個半小時公車才能到,至今已服務十幾年,雖然體能已大不如前,但渴望來參與服務,即使生病骨折還是不遠千里而來。在據點,她被別人需要,感受到愛與被愛,覺得人生充滿了盼望。
另一名退休老師,固定擔任量血壓志工。某次,一位長輩血壓很高,先請他不要活動在旁休息,十分鐘後由於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由志工帶長者就醫,替這位長者免除了意外災禍。成為助人者的角色,使她的晚年生活充實而精彩。
何百瑤表示,家有長輩的民眾,除了可以申請外傭照顧長者,托老中心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各地的公共托老中心不只照顧長者,也發想許多活動讓老人家們可以參與交流,久而久之,長者彼此間也會互相關心、增強社交。
對於長輩飲食狀況,張安慈表示,過去總是教導長輩要吃得清淡些,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開始流失,罹患「肌少症」,這類長者容易因四肢無力、平衡變差而有高的跌倒風險,若已罹患骨質疏鬆,更面臨骨折高風險。
照顧者尋求資源 形成互助支持網絡
當失智的洪流來襲,家屬要如何因應!隨著國人平均壽命提升,「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在台灣愈加普遍,若是被照顧者有疾病纏身或是罹患失智症,照顧者又缺乏來自不同住子女的資源和支持時,很容易身心俱疲發生憾事。
6月10日聯合報報紙頭版,「老人受虐10年增4倍」。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遭家暴及受虐(包括精神虐待)的通報案件數,在2007至2017年這10間,從3224件增加到9006件;其中「長輩遭子孫家暴」的通報數,增加了3.8倍,已經超越兒少保護事件。
長期照顧失智症母親的何百瑤表示,自己家裡有四個兄弟姐妹,但長期照顧情緒仍會疲憊。照顧失智長者,要學習與長輩身處同一個年齡層,當長輩智力越來越退化時,同相同的眼光陪伴,不要有過多的期待。
何百瑤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資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瑞智互助家庭有些課程,讓家屬在陪伴之餘,也能相互分享照顧經驗及心得,紓解長期擔任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形成互助的支持網絡。
預立遺囑 拒絕無效醫療
張安慈表示,若能靜下心來立遺囑,用文字與生命道別,會思考得更多。張安慈舉例一位醫學教授的課程,要求學生每一年都要寫遺囑,從大一新生開始,每年寫一次,許多大一學生會寫自己走後貓要怎麼照顧,等到上了大三,寫的遺囑就開始不一樣。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今年1月6日上路,包括癌症末期、極重度失智、永久植物人、嚴重昏迷到無法逆轉的患者等五類病人,可預立遺囑,有自主選擇權,可直接拒絕或在一段時間後拒絕無效醫療,如願善終。
醫療科技日益突破,台灣臨終前「無效醫療」,來自家屬不放手。張安慈建議,長輩可以主動和家人討論自己的臨終安排方式,或許吃完年夜飯後是個不錯的時間點。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新聞,請至以下FB、 Line@、App追蹤我們!

好友人數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