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談性霸凌1】為何會發生霸凌? 除了性別特質 還有這些原因

我兒子跟同學本來很好啊,怎麼會變成霸凌?
被霸凌就是因為他娘娘腔啦!

近年霸凌事件頻傳,民間團體提醒大眾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性別特質,呼籲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避免霸凌事件再次重演。然而,霸凌究竟怎麼發生的?除了性別特質的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可能是其它因素,但是被忽略?風向新聞專訪具有20多年輔導經驗的羅丰苓博士,帶領讀者了解校園霸凌的真實情境。

孩子不是只是在玩嗎? 怎麼變成了霸凌

一年甲班的威生,體重高達95公斤,一進國中便被同學取了「油豬」的綽號;隔壁一年乙班的豪生,也因體重90公斤被為「神豬」。即使「神豬」的綽號比「油豬」文雅(好歹「神豬」是祭祀用品,較為尊貴),但綽號「神豬」的同學,頭總是低低的,非常自卑、退縮,也曾抱怨很不喜歡同學們這樣叫他。相反地,被取作「油豬」的同學人緣很好,也不以為意。

出自《SAFE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1],頁30。

學生之間有太多的打打鬧鬧,羅丰苓老師指出,除非是肢體霸凌,可能留下外表清晰可見的傷害,才可能明顯的判定為霸凌;但相對地,言語對話,要看被取綽號、辱罵或嘲笑的人,他的感覺是什麼。

◆關係霸凌及言語霸凌,被害者的主觀感受很重要

羅老師說明,雖然都以豬戲稱體型肥畔的同學,「油豬」聽起來肥肥髒髒的,但是威生不在乎,人緣也很好,而威生「油豬」的綽號由來更是威生自我介紹時,以自己的圓胖身材自娛,主動告知大家他的綽號是「油豬」,所以同學叫威生聽似難聽的綽號,自然不構成霸凌行為;反倒被取名叫「神豬」豪生,雖然綽號聽起來或許比較好,但由於豪生很不喜歡這個綽號,長時間被同學叫這樣難聽的綽號,心裡也感受到被同學貶抑與羞辱,豪生的感受即是是否為「言語霸凌」的重要參考。

羅老師參與霸凌調查中,有學生單方面認為自己是受凌者(被霸凌的同學),但是經過調查,才發現這位受凌者長期與霸凌者的互動方式多是採取「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調侃或是互嗆的方式,每次分組或下課彼此都會主動互找。此種打鬧的互動模式,後來因為關係變差,某一方便跳出來說自己是長期遭受霸凌。

如何判斷是同學間在玩,還是霸凌?羅老師提出:

◆霸凌,以長期及重複的行為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霸凌事件」與「一次性的拳打腳踼等暴力事件」有所區別,遭受霸凌的孩子未必會被拳打腳踼,他可能分組時落單、大家不喜歡歡跟他同組、被排擠或者下課一個人很孤單,沒有人跟他講話與互動,但這些都與以為「拳打腳踼的校園暴力」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對受害同學都會造成身心的傷害。

所以,當有人提起「遭受霸凌」時,調查單位需要去瞭解霸凌事件之前及之後雙方的關係。例如7月31日發生疑似霸凌事件,7月31日之前雙方的關係如何?分組時,被害者會不會主動去找加害者同組?或是下課時、彈性比較大的課程,他們本來的互動怎麼樣?這些事情都可以推斷他們原本的關係。從事發的時間點往前推,詢問其他科任老師、同學……,便可理解雙方的關係,是否長期處於班級地位不對等的情形;又是否有班級地位高的人長期欺侮班級地位低的人之情形。然而,學生們之間感受有時是一時性的,也有學生本來想提告對方霸凌案件,兩三天情緒很激動,之後關係恢復了,又說要撤掉調查的情事,避免影響雙方的情誼也時而發生。

◆霸凌的定義與類型

根據《反校園「暴力霸凌」手冊-學生版》指出,當一個學生長期、重複地被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動中,被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的情形,即為霸凌(bully)。

霸凌依照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1. 關係霸凌: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視。通常是藉由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或切斷他們的社會連結,通常會涉及到言語霸凌。
  2. 言語霸凌:主要透過言語嘲弄人刺傷或嘲笑別人,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但它造成的心理傷害有時比肢體上的攻擊更嚴重,言語霸凌很可能逐步導向肢體霸凌。
  3. 肢體霸凌:最容易辨認的一種霸凌型態,有具體的行為表現,通常會在受凌者身上留下明顯的傷痕,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他們的東西等。
  4. 性霸凌: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評論、對性別取向的譏笑、身體上侵犯的行為……等。「性霸凌」的具體表現大致如下:
    • 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玩笑:如黃色笑話、波霸、飛機場等。
    • 對性取向的譏笑或是對性行為的嘲諷: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等。
    • 傳遞與性有關的謠言:誰和誰在廁所接吻、誰和誰發生性關係等。
    • 身體上侵犯的行為:除嚴重的性侵害外,舉凡觸碰下體、屁股、胸部、脫褲子、掀裙子、偷看上廁所或換衣服,或流行遊戲俗稱「阿魯巴」皆屬此類。
  5. 反擊霸凌:受凌者長期遭受欺壓後的反擊行為。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回擊;有時被害者為了報復,對曾霸凌他的人口出威脅;也有部分受凌者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在美國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長期霸凌而攜槍至學校射殺同學及老師。
  6. 網路霸凌:網路的世界,由於隱匿性高、傳播範圍無遠弗屆,孩子很容易成為網路世界的霸凌者。網路霸凌行為包括:使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等。

被霸凌就因為你「XXX」! 專家解釋 還可能有這些因素

霸凌
羅丰苓認為,擁有剛柔並濟的特質更能符應現實複雜的人際互動。示意圖。(圖片來源:123RF)

羅老師曾接觸許多個案,有位成績很好的男同學,常鑽牛角尖,動不動就掉眼淚,與他接觸,一個不小心對方心就受傷了,以至於大家把他當玻璃瓶一樣,盡可能不靠近他,但久而久之,有可能就演變成排擠(關係霸凌)。羅老師提醒,類似這樣的事,非關性別特質,而是表現出來的個性或人我互動模式,換作是女生,經常掉眼淚,同學也會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跟比較敏感的同學相處,往往會採取比較安全的方式(保持距離)與其相處,就可能演變成同學遭受孤立。

性別特質(如娘娘腔、男人婆),就如同其它常見社會污名者(如身心障礙者、功課爛的學生、單親、同性戀者……),因這些污名的特質顯而易見,一旦遭受排擠、孤立就很容易「不假思索、不經調查」自動歸因是由於這些特質(看似弱勢族群的標籤)遭受霸凌[2]。這些弱勢特質就很像「鉤子」,一旦發生任何看似不公不義的事,都很容易被預設皆起因「弱勢族群所以遭受霸凌」。

舉例來說,一旦有孩子手機交友成癮,只要這孩子功課很差,就會很容易在不假思索的情形下,認定就是「在校學習缺乏成就感的緣故,才會讓孩子一昧逃離學校的壓力,沈溺網路最後導致交友不慎」,但未能深入探討可能與親子、手足、同儕相處等各種真實與人的互動關係中發生問題,才會沈溺在網路交友,尋找依附。這樣「不假思索、輕易歸咎」的情形,其實很難真正針對問題幫助孩子。

又或者是,具有陰柔性別特質的男孩子若遭受排擠,孩子一開始也會與大多數的人一樣,以為是性別特質導致被排擠。其實可以嘗試導引孩子思考,班上特質陰柔的男孩子不只你,還有ABCD等同學,這些人的人緣都很好,帶他反思是否還有其他原因。過往經驗中有同學是女生,也很陰柔,沒有所謂娘娘腔與男人婆等性別特質,為何也遭受排擠?有沒有可能除了性別特質,還有什麼因素是被忽略的?幫助遭受霸凌的孩子思索更多的向度,試著找出可能的因素。

同樣地,霸凌是各方面的行為一起促成的,也要試著引導霸凌者,何以全班30個人,大家都與甲生同班,何以他特別不友善的對待甲生,不能與其他同學一樣以較溫和的方式與甲生相處?甚至得用暴力的方式。當孩子經過思考,發現自己原來需要改進,孩子才會願意改變成為更好的人。

◆看待霸凌的事件,須是生態的觀念!

在霸凌事件上,常看見新聞會形塑出漫畫小叮噹的畫面─「技安欺侮大雄」。好像霸凌都是「少數可惡霸凌者的問題」。然而霸凌的原因很多元,可以從學生個人(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探討,或是他們背後的家庭因素,或擴及至班級特性、通報體制。羅丰苓博士所著《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一書,便強調霸凌須以整個生態的方式去分析才能客觀找出原因,才能有機會提出正確的輔導策略。

羅丰凌認為,霸凌須以整個生態的方式分析才能客觀找出原因。示意圖。(圖片來源:123RF)

以關係霸凌而言,分組時,有同學落單,沒有同學想跟他同一組。是少數的霸凌者不喜歡跟他同組,還是全班都不喜歡跟他同組?

霸凌的原因多無法單一而論,由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班級氣氛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比如說A班級大致上都是非常安靜、用功的小孩,而某位C學生本質很內向,但是因全班都很安靜,就無妨;但若是身處在不愛讀書、打打鬧鬧的班級,內向害羞愛讀書的C同學,就會與班上的學生格格不入。以這點而言,C同學可能就不容易交到朋友。或者B同學很守規矩,無法接受其他人調皮搗蛋,常常去和老師告同學的狀,就很可能惹毛其它同學甚至可能發生霸凌事件。

而同學和諧相處需複雜的人我互動技巧,羅老師強調瞭解「受凌者」的社交技巧也是霸凌因素之一,這並非要去檢討遭受霸凌的人,而是讓受凌者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增進社交、情緒管理等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有些遭受排擠、孤立的孩子,本身確實有衛生習慣不好、情緒管理不佳等情形,讓同學不想接近。比如說,有同學喜歡用手挖鼻屎,接著直接再用手拿同學的考卷,這些看在同學眼中,都是很不舒服及不衛生的行為。

或者過度自我中心的孩子,也很難與同學相處。羅老師曾輔導過一個遭受排擠的男同學,這男同學就是比較以自己為中心去理解別人的行為。舉例來說,有天這位男同學的數學作業沒有交,數學小老師就把沒有交的同學號碼全部都寫在黑板上提醒同學,這位男同學無法接受自己的號碼被寫在黑板上,覺得很丟臉,回家向爸爸告狀,結果爸爸隔天就到學校,說某數學小老師針對他的孩子,並且要控告霸凌。

羅老師分析,其實這些孩子也不是故意告狀,但由於這男孩子非常的自我中心,非常在乎自己的感覺,很容易受傷,希望全班都配合他,他融入環境的社交技巧低落,長期下來同學就不想跟他相處,久而久之就不容易找到朋友,變成被同學孤立又更加受傷。

又或者霸凌者的個人特質也是重要的因素,一般同學若遇到同學令人不開心、甚或氣憤的事情,可能大多數的同學選擇不理會或是沈默或者就輕忽這些事情。但是可能A同學就會很難忍受,甚至得以拳打腳踢宣洩,這也意味A同學不太知道如何抒發情緒,也有可能和家庭因素交錯綜合。

羅老師之前遇過一個很兇殘的霸凌者,他很喜歡拿刀,遇到不喜歡的同學他就在同學的桌上刻一個「幹」字把刀插在桌上。後來去家訪瞭解,他的母親是營養師,性格嚴謹、挑剔,連煮菜的鹽巴都要秤過。父親是軍人,講究鐵的紀律,做對事情才會得到獎賞,不然就處罰。他們的家庭強調做得到A得到A獎勵,只做到B就只能獲得B獎勵,孩子從來沒有感受過寬容及無條件的愛,大部份都是犯錯被施以各種處罰。因此,他對待所有人的方式就是講條件、看標準,他也無法寬容較為笨拙的同學。

當羅老師去做家庭訪問便發現這霸凌者並不完全可惡,因為關懷他才知道其深受家庭的負面影響,可能霸凌者在家裡也很辛苦。家長也因為兒子在校的霸凌行為才忽然發現他們錯待孩子,而當父母親改變後,孩子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1] 羅丰苓(2012)。SAFE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台北市:張老師。
[2]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記者吳慕榮/採訪報導)

如有其他想瞭解的主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信件主旨請註明「給慕榮的信」,或許有機會與您一起探究。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