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談性霸凌1】孩子不是只是在玩嗎? 怎麼變成了霸凌

我兒子跟同學本來很好啊,怎麼會變成霸凌?

近年霸凌事件頻傳,民間團體提醒大眾要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呼籲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避免霸凌事件再次重演。然而,霸凌究竟怎麼發生的?師長如何確認是學生的互動,究竟是友好的打鬧,還是強欺弱的霸凌?風向新聞專訪具有20多年輔導經驗的羅丰苓博士,帶領讀者認識何謂校園霸凌。

一年甲班的威生,體重高達95公斤,一進國中便被同學取了「油豬」的綽號;隔壁一年乙班的豪生,也因體重90公斤被為「神豬」。即使「神豬」的綽號比「油豬」文雅(好歹「神豬」是祭祀用品,較為尊貴),但綽號「神豬」的同學,頭總是低低的,非常自卑、退縮,也曾抱怨很不喜歡同學們這樣叫他。相反地,被取作「油豬」的同學人緣很好,也不以為意。

出自《SAFE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1],頁30。

學生之間有太多的打打鬧鬧,羅丰苓老師指出,除非是肢體霸凌,可能留下外表清晰可見的傷害,才可能明顯的判定為霸凌;但相對地,言語對話,要看被取綽號、辱罵或嘲笑的人,他的感覺是什麼。

◆關係霸凌及言語霸凌,被害者的主觀感受很重要

羅老師說明,雖然都以豬戲稱體型肥畔的同學,「油豬」聽起來肥肥髒髒的,但是威生不在乎,人緣也很好,而威生「油豬」的綽號由來更是威生自我介紹時,以自己的圓胖身材自娛,主動告知大家他的綽號是「油豬」,所以同學叫威生聽似難聽的綽號,自然不構成霸凌行為;反倒被取名叫「神豬」豪生,雖然綽號聽起來或許比較好,但由於豪生很不喜歡這個綽號,長時間被同學叫這樣難聽的綽號,心裡也感受到被同學貶抑與羞辱,豪生的感受即是是否為「言語霸凌」的重要參考。

羅老師參與霸凌調查中,有學生單方面認為自己是受凌者(被霸凌的同學),但是經過調查,才發現這位受凌者長期與霸凌者的互動方式多是採取「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調侃或是互嗆的方式,每次分組或下課彼此都會主動互找。此種打鬧的互動模式,後來因為關係變差,某一方便跳出來說自己是長期遭受霸凌。

如何判斷是同學間在玩,還是霸凌?羅老師提出:

◆霸凌,以長期及重複的行為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霸凌事件」與「一次性的拳打腳踼等暴力事件」有所區別,遭受霸凌的孩子未必會被拳打腳踼,他可能分組時落單、大家不喜歡歡跟他同組、被排擠或者下課一個人很孤單,沒有人跟他講話與互動,但這些都與以為「拳打腳踼的校園暴力」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對受害同學都會造成身心的傷害。

所以,當有人提起「遭受霸凌」時,調查單位需要去瞭解霸凌事件之前及之後雙方的關係。例如7月31日發生疑似霸凌事件,7月31日之前雙方的關係如何?分組時,被害者會不會主動去找加害者同組?或是下課時、彈性比較大的課程,他們本來的互動怎麼樣?這些事情都可以推斷他們原本的關係。從事發的時間點往前推,詢問其他科任老師、同學……,便可理解雙方的關係,是否長期處於班級地位不對等的情形;又是否有班級地位高的人長期欺侮班級地位低的人之情形。然而,學生們之間感受有時是一時性的,也有學生本來想提告對方霸凌案件,兩三天情緒很激動,之後關係恢復了,又說要撤掉調查的情事,避免影響雙方的情誼也時而發生。

◆霸凌的定義與類型

根據《反校園「暴力霸凌」手冊-學生版》指出,當一個學生長期、重複地被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動中,被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的情形,即為霸凌(bully

霸凌依照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1. 關係霸凌: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視。通常是藉由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或切斷他們的社會連結,通常會涉及到言語霸凌。
  2. 言語霸凌:主要透過言語嘲弄人刺傷或嘲笑別人,雖然肉眼看不到傷口,但它造成的心理傷害有時比肢體上的攻擊更嚴重,言語霸凌很可能逐步導向肢體霸凌。
  3. 肢體霸凌:最容易辨認的一種霸凌型態,有具體的行為表現,通常會在受凌者身上留下明顯的傷痕,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他們的東西等。
  4. 性霸凌: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評論、對性別取向的譏笑、身體上侵犯的行為……等。「性霸凌」的具體表現大致如下:
    • 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玩笑:如黃色笑話、波霸、飛機場等。
    • 對性取向的譏笑或是對性行為的嘲諷: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等。
    • 傳遞與性有關的謠言:誰和誰在廁所接吻、誰和誰發生性關係等。
    • 身體上侵犯的行為:除嚴重的性侵害外,舉凡觸碰下體、屁股、胸部、脫褲子、掀裙子、偷看上廁所或換衣服,或流行遊戲俗稱「阿魯巴」皆屬此類。
  5. 反擊霸凌:受凌者長期遭受欺壓後的反擊行為。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回擊;有時被害者為了報復,對曾霸凌他的人口出威脅;也有部分受凌者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在美國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長期霸凌而攜槍至學校射殺同學及老師。
  6. 網路霸凌:網路的世界,由於隱匿性高、傳播範圍無遠弗屆,孩子很容易成為網路世界的霸凌者。網路霸凌行為包括:使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等。

[1] 羅丰苓(2012)。SAFE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台北市:張老師。

系列報導:
【輔導老師談性霸凌2】為何會發生霸凌? 除了性別特質 還有這些原因

(記者吳慕榮/採訪報導)

如有其他想瞭解的主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信件主旨請註明「給慕榮的信」,或許有機會與您一起探究。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