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在台灣有受到歧視嗎?藍論壇正反交鋒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今(9)日籌辦「願景臺灣2030」論壇。論壇中公布臺灣首份「社會歧視與包容」民意調查結果,現場並邀請13位新住民、移工,以及關心多元性別議題(LGBT)領域的代表與專家共同經驗分享與討論。

論壇中,LGBT的代表Nicholas表示,曾在捐血的時候,捐血登記表上須回答是否曾有男男間親密行為?(編按:問題應為是否曾有男男間性行為?)認為很像是疾病帶原者的感覺。並表示當下詢問醫護人員,若有這個身分(LGBT),我可以捐血嗎,對方回答:最好不要。我不能保證你沒有病。

Nicholas質疑,為時麼要針對男男之間?是不是男生受到的社會期待更高?男男間是不是特別不能被大家接受的。建議改成詢問:你有沒有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不要侷限在特定族群。

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則表示,台灣社會在LGBT議題上對立相當嚴重。雙方都會用比較激烈的言語去攻擊對方,希望這樣的現象可以消失,讓理性討論的空間可以存在。

曾獻瑩認為,歧視這個詞本身,現在也變成一種攻擊或是霸凌別人的用語,歧視好像變得不可原諒。

曾獻瑩以家長的身分舉例,他曾擔任過小學家長會會長,也曾在台北市的小聯會,擔任性平總召。他表示收過很多家長的反應,不能接受孩子必須在小學或是國中,就去接受很多不當的性平教材。這些家長對於LGBT族群,願意包容也願意去尊重,但是他們不能接受例如恐同這樣的標籤被貼在孩子身上,不了解同性戀就是恐同等等,甚至要把所謂的恐同症定義成一個疾病。

也有家長反應說老師提到說:「我們當中比例上有2%到3%的人同性戀,像我們班上就一定有。 」家長認為,當老師這樣教的時候,下課小朋友會做什麼事?他們就會把同性戀這樣的標籤,指向比較陰柔的男同學,或是比較陽剛的女同學。 其實這個對孩子來說都不是好事。

曾獻瑩認為在教導包容和尊重的時候,教育現場應避免孩子之間,或是不同意見的兩方互貼標籤。特別是家長,有時候反而覺得家長自己被貼上恐同或是傳統、落伍不進步的標籤。

曾獻瑩認為,在婚姻制度上有不同的看法的族群,事實上不代表不能跟LGBT族群的朋友友善的往來。並期盼社會應盡量避免用標籤來互相攻擊。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