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氣喘吁吁突昏倒 主動脈瓣膜狹窄惹禍

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但血壓值卻愈來愈正常,當心主動脈瓣膜發生狹窄。一位85歲老婦,長年高血壓,一度高達160-170 mmHg。近半年來走路容易喘,甚至胸悶痛、呼吸困難,幾乎足不出戶,但血壓卻逐漸降至正常值,起初不以為意,近日卻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

由於患者年紀老邁,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最後採「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治療,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鎮伴隨而來。

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   有猝死風險

黃啟宏指出,病人在輕度狹窄時多半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心臟衰竭。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平均存活往往剩下不到兩年,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影響生活,還隨時有猝死風險。

由於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但這類患者往往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黃啟宏提醒,若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務必快速就醫。

(畢翠絲/台北報導)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