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口腔癌遭宣判「僅剩1個月」 免疫治療延長人生賽局

現年53歲的夏先生,口腔癌第四期的他曾經歷7次大手術,嘗試多次化療、放療與標靶治療,癌細胞最後甚至侵犯到頸動脈,一度被宣判只剩1個月。轉診後,醫師以既有治療搭配免疫治療,現穩定持續治療2年,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

收治患者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楊慕華教授表示,過去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始終選擇有限,近年免疫新藥的出現後,透過免疫節控點抑制劑再度活化被腫瘤細胞限制的免疫反應,能持續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美國腫瘤治療指引已將免疫治療列入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第一線治療建議,與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提供患者更多醫療選項。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今(110)年與富邦悍將棒球隊首度攜手,邀請台灣巨砲-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共同拍攝並發布首支頭頸癌關懷衛教影片【免驚,頭頸癌戰役!】。寫實記錄46歲頭頸鬥士奮力對抗復發戰役,經歷7次手術、37次化放療、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卻展現永不放棄精神,以既有療法搭配免疫治療,助癌友延長人生賽局。

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婁培人教授表示,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是59歲,而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3歲,也就是說,一旦罹患頭頸癌,其平均餘命與男性國人平均餘命相比更是相差約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婁培人補充說明,罹患頭頸癌影響外觀、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身體機能,在療程期間副作用大,如牙齒受損、口腔黏膜損害、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掉髮,甚至接受淋巴切除區域的手術後遺症導致無法提取重物,生活品質改變與疫情擔憂更容易讓病患治療服從率降低。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楊政杰理事長表示,頭頸癌病患近7成5為中壯年藍領,又因疾病特性,一旦進入復發或轉移情況,病患與家屬陷入焦慮與治療選擇困境,臨床上,更常見到病友與家屬已經放棄、不抱希望;甚至,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病患就醫意願,錯失治療黃金期,更令醫師們痛心。

楊政杰呼籲,目前儘管疫情尚未穩定,醫護人員皆會謹慎防疫保護患者,病患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與安排,別擅自延誤療程。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