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家的「幸福感」 其實很簡單

2021的新冠病毒肆虐,從五月學校停課,上學時間一延再延,最後直接要求學生線上上學,在家學習不進學校直到暑假。在一些Facebook的私人社團,開始湧入職業婦女寫下的崩潰文,其中不乏是多了許多和家人相處時間,卻產生各種不適應的文字。

若用Google搜尋「新冠病毒下的親子關係」,有許多好文章,他們都提醒:有意識地保持平靜內心、唯有平靜才能創造自我安全感、面對負面能量下意識向後退,避免捲進負能量旋渦而產生情緒的惡性循環。若家中有人釋放負面情緒,家人們刻意平靜以對,就較能保持一種和諧的氛圍,創造幸福感。

什麼是幸福感?我想每個人感受到幸福的時刻都不一樣,但絕對不是大吼大叫的對峙、或單方面的嘮叨而另一方卻沉默。其實幸福感受,是所有家人共同創造出來,孩子會在無形中仿效父母,等孩子再長大些,如果家庭無法給他幸福感受,他就會想逃出家門。

當孩子在寫功課,身為家長的你或許不必幫忙,就近在孩子的身旁陪伴,做自己的事。我想起童年時期和妹妹寫功課時,爸爸就在另一張桌子寫文章、看書,我會一邊看爸爸在幹麻,看著他在書上劃紅線,時不時看看天花板,之後再低頭寫字;媽媽則在另一邊修補我們全家的衣服。我和妹妹如果寫完功課,也會彼此煞有其事模仿爸爸,看著我們的故事書,也假裝望向天花板,在故事書上畫紅線,寫寫字在圖畫本上。現在覺得好笑,仔細回味,便是對父母的無限感激。他們為了營造家庭的讀書風氣,縮衣節食買書給我和妹妹,培養我們面對書本時,能耐得起性子,獨自看書的能力。

現代社會大都是雙薪家庭,許多夫妻忙於工作,當疫情愈來愈嚴峻時,不少人開始在家上班,就像孩子在家讀書一樣,此時家人們利用電腦溝通學習,這不也是個機會嗎? 讓孩子看到父母工作時的樣子,別忘了,孩子是隨時都在觀察及模仿大人的。

空閒時間,邀請孩子和你一起做家事,帶著他們從擦桌子、擺碗筷、洗衣服、掛衣服,一面做家事,一面和孩子聊些有趣的生活小事,孩子會覺得做家事是件快樂的事。家人在笑聲中渡過,那些本來以為乏味的家事都變得有趣了,「家的幸福感」就創造出來啦。

趁這次疫情,我們每天和老母親下棋,為了她,我們特別獨創了「林家玩法」,棋子可以跳到別人的區塊,媽媽求勝慾望強,為了贏,有時候會玩到忘我,把別人的棋子擠開硬跳,我和妹妹就會慘叫「媽~~,不能這樣跳啦!」緩緩跟她講解規則,她總會傻笑。常常輸的母親有一天早上吃早餐時,告訴我們:「我夢到我一直贏。」

你還記得全家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或一起大笑是什麼時候?趁這波疫情,讓我們再一起創造出來吧!可能不容易,會有些挑戰,但不要放棄努力, 創造家的幸福感,是非常值得的。

(林靜嫻/社團法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專員)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生活中心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中研院院士閃辭國產疫苗審查團 說了這些話引來各界追殺

國產疫苗何時上市,近期引起國人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原為國產疫苗審察委員,但近日卻閃退國產疫苗審查委員,他說,委員會已不能維持獨立性與專業性,因為最大困難來自蔡英文總統的壓力。

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表示,陳培哲是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系學士、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博士,也是現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是真正的專家。

曾獻瑩說,根據陳培哲的意見,國產疫苗廠商:高端、聯亞和國光,都是研發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但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並未認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連擁有世界上最好蛋白質次技術的美國知名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在完成部分第三期臨床試驗後,都未能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認證,也就是無法獲得國際認可。

陳培哲也斷言,除非諾瓦瓦克斯能獲得FDA核准,否則台灣的國產疫苗也不會成功,關鍵問題在於蛋白質平台是所有疫苗中治療效果與保護力最差的,也不容易生產,但偏偏台灣選了最難的去做。

曾獻瑩認為,若不是陳培哲這麼清楚的說出來,大眾大概也不會知道國產疫苗的現況,但忠言逆耳,最後陳培哲選擇從防疫第一線的疫苗審查團隊中退下,再看另一位防疫專業人士葉彥伯。

曾獻瑩表示,葉彥伯是國內少數兼具醫師身份和公衛博士的衛生局長,歷經彰化縣四任藍綠縣長,在他任內,他成功處理了三聚氰胺毒奶粉和塑化劑事件。

曾獻瑩說,葉彥伯為了未來的防疫做真正的「超前部屬」,早已與台大公衛學院合辦長達16年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在當時的血清抗體檢測報告中,他提前透露有陽性個案,但是指揮中心卻以地方違背中央「有症狀才採檢」的篩檢政策,最後,政風單位調查葉彥伯,舉國譁然。

曾獻瑩說,葉彥伯被側翼追殺,被網軍霸凌,最終在鏡頭前近乎「討饒」,請求高抬貴手,兩度哽咽說自己「只是想為防疫多做一點事」。

曾獻瑩認為,兩位都是防疫的專業人士,可以說是我國難得的人才,卻在這場防疫大戰中,紛紛敗下陣來,然而可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士被迫選擇閉口不言,是他們的專業不夠嗎?還是因為政治不正確呢?

曾獻瑩認為這造成了今日台灣新冠死亡率高於全球,也造成了疫苗採購不足窘況,全民現在人心惶惶,經濟受創的基層民眾苦不堪言。我們需要的是防疫的專業來打贏這場仗,但又是誰謀殺了台灣的防疫專業?

(記者郭大衛/綜合報導)

台灣看過來!以色列如何取得全國需用的疫苗?

新冠肺炎的肆虐鬧得人心惶惶,各樣的防疫措施、在家上學、隔離和不能出國的困境,唯有疫苗普及,才能真切地化解這場危機。

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表示,當台灣還在掙扎如何取得疫苗時,可以借鏡以色列的經驗。

曾獻瑩說以色列全國疫苗接種率領先全球,其中的關鍵,莫過於以色列總理的「超前部署」,為了讓以色列爭取到最早和大量的輝瑞疫苗,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曾致電輝瑞執行長「30次」協調,最後以色列成功用其數據交換輝瑞疫苗,並承諾幫助輝瑞回答重要的研究問題:「全國要達到多少疫苗覆蓋率才能達到全體免疫?」

曾獻瑩表示,在協調過程中,以色列政府用其快速且數位化的健保系統,和高效的施打疫苗率為由,成功說服輝瑞與以色列合作,在以色列政府的情理兼施下,讓以色列成為全球疫苗施打率最高的國家,(超前部署)﹚,雖然有人批評此舉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但以色列政府澄清,僅提供輝瑞跟流行病相關的聚合數據,且相關個人隱私資料都有匿名。

曾獻瑩說,為了讓民眾了解,以色列政府讓相關資訊透明,甚至在google上可以查到以色列政府跟輝瑞的協議書。(有效能的透明政府)

曾獻瑩認為,台灣跟以色列在某些處境很相似,但以色列人的機智和勇氣,是我們可以好好學習的,如果真能好好學習外國的長處,才是真正的謙卑、謙卑、再謙卑。

(記者郭大衛/綜合報導)

怎麼又來了! 說不出口的私密處感染問題

迎接盛夏酷暑,天氣悶熱潮濕,女性私密處容易搔癢不舒服。統計數據指出,高達75%女性一生中至少得過一次陰道炎。儘管是小毛病,卻羞於啟齒,可能變成大麻煩。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陳一伶,整理以下五大常見私密處的問題:

1 到底是泌尿道感染,還是陰道感染?

當私密處疼痛、不舒服,多半是發生感染。它分成泌尿道感染和陰道感染兩種:泌尿道感染症狀是頻尿、尿夜濁濁的、解尿不舒服,甚至帶有血尿。而陰道感染則會搔癢、排出帶狀分泌物,排尿會有灼熱感或者有異味。

由於尿道和陰道兩者開口處接近,「容易交互影響,有時候也可能兩個(感染)一起來,」陳一伶建議,可以去看婦科或婦女泌尿科,找一位能放心談的醫師,不要語多保留,「詳實描述症狀,才好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

2 有哪些治療方式?

泌尿道感染絶大部分是細菌感染,需服用抗生素,療程通常為五到七天。但如果療程結束,症狀不見改善,則可能是黴菌感染,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服用抗排斥藥的器官移植病人、接受化療的癌友、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較容易發生黴菌感染。

有時醫生也會加開止痛藥,幫忙減輕排尿灼熱感。一旦開始進行抗生素療程,疼痛通常就會舒緩。如果經常反覆發作,建議和醫生討論進一步的治療選項。

陰道感染則有可能是細菌、黴菌或滴蟲感染。除了服用抗生素,有的還要使用陰道塞劑治療。如果初期以為只是分泌物增加,容易被忽略,陰道炎也有可能惡化成子宮頸糜爛,發炎也會擴散到骨盆腔,合併出現腰酸背疼和頻尿等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有些人吃了兩天抗生素,感覺患部「沒有那麼癢」或「沒有那麼痛」,就自行停藥,但其實感染症尚未根治。民眾一定要遵從醫囑,配合完整療程,否則很容易反覆發作。

3 日常生活如何預防私密處感染?

  • 別憋尿:憋尿會讓膀胱一直脹著,時間久了,尿的細菌容易滋生繁殖,造成泌尿道感染。
  • 勤喝水:喝水少可能提高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建議每天喝6到8杯白開水(240毫升/杯)。
  • 通風透氣衣著是首選:褲子下襠太貼合私密處肌膚,長時間流汗會悶熱潮濕,私密處也跟著不舒服。
  • 建立良好衛生習慣:生理期來時,每兩到三小時更換衛生棉墊;如果使用月亮杯或棉條,不要忘了它的存在。排尿或解便後,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由前往後;若由後往前,肛門附近的細菌會跑到尿道與陰道。
  • 少碰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攝取高糖分,會使身體容易發炎,細菌增長。

4 需要吃蔓越莓等保健食品嗎?

蔓越莓含有前花青素,可以避免致病的大腸桿菌,附著在泌尿道上皮細胞,減低感染的機會。

陳一伶提醒,蔓越苺也可能與部分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與抗凝血藥warfarin併用,可能導致該藥物血中濃度上升,加強體內抗凝血效果,輕則皮膚出現瘀血,重則提高出血風險。建議食用蔓越莓相關產品前,請先諮詢您的醫師或藥師,評估自身的疾病與用藥情形是否合適。

5需要使用陰道沖洗劑嗎?

陰道是弱酸環境,貿然使用,擔心會過度清潔,破壞體內原有共生的好菌,反而容易造成細菌滋生感染。通常使用清水沖洗就可以,尤其是敏感性肌膚或陰道已經受感染時,建議千萬不要自行灌洗,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6

陳一伶提醒,不論是陰道或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蔓延到其他器官,嚴重時還需要住院治療。一有症狀應及早就醫,時間拖愈久愈難治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用健康為美麗打底,呵護好私密處,就是愛你的身體,也是愛自己的具體行動。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疫情下媽媽的超級任務

為了預防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國宣布三級警戒,學校皆停課至6月14日。對煮婦煮夫們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填飽家人的肚子。看著市場和超市接連爆發確診者足跡,日常採買成了極具風險的事情。

冒著染疫的風險外出採購,也不見得買得到想買的東西,許多攤位或商家多半休業,超商與超市的貨架幾乎被一掃而空。改由透過網路電商平台來購買呢?筆者發現各大蔬菜網不是缺貨,就是價格太高難以下手。有些蔬果網站顯示因正值需求高峰期,物流量大塞車,下單後還需等待7-14個工作天才能送達;即便可以購買,但請自行到店面取用等不方便的情況。種種困境累積起來,造成許多家庭不小的生活隱憂,尤其因疫情而被迫放防疫假的媽媽而言,減少收入又增加額外的負擔,日子實在不容易。

疫情發生至今,媽媽除了要擔心外面疫情,保護孩子安全,還需照顧家裡的三餐,媽媽們要如何發揮強大的韌性,撐過非常時期呢?新北媽媽提供的好方法,找附近的小吃店,他們會有固定的配送商家代為訂購與配送。也有一位雲林媽媽提供自己動手種豆芽菜,在家種豆芽菜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一點綠豆、容器和充足的水分就可以,豆芽菜的熱量少,又富含維生素C和食物纖維,自己種植也可以避免誤食到不肖業者在市面上販售浸泡過「保險粉」(工業用漂白劑)豆芽菜的機會;另外小白菜和青江菜的生長期短,也很適合在自家陽台輕鬆種植。

紐約居民在居家防疫期間曾興起當屋頂農夫的熱潮,許多人在頂樓自己種菜自己吃,甚至說:「在隔離下,讓我們過得忙碌還能自產,有益我們的心理健康。」家長們或許應該認真思考,住在都市叢林的我們,為了自力救濟也可開始在自家的陽台或屋頂動手種菜養雞呢?

非常時期,家長也只能配合政府政策,自力救濟、自娛娛人減輕壓力啦!

(單信愛/社團法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 )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捍衛生命權! 民團訴請衛福部應於6月底前進口足量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命關天,疫苗的採購卻跟不上疫情發展的速度,企業團體、慈善機關要捐贈疫苗,也是困難重重,每一個確診及死亡的的數字,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家庭。今(31)日上午桃園市議員舒翠玲、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律師游敏傑等人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訴請衛生福利部在6月底前進口足量疫苗,使人民免於生命消逝的恐懼!

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表示,疫情緊急,若疫苗採購還是要照正常程序,恐怕緩不濟急。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條:「中央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得緊急專案採購藥品、器材,惟應於半年內補齊相關文件並完成檢驗。無法辦理前項作業程序,又無其它藥品可替代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例外開放之,並向民眾說明相關風險。」

曾獻瑩指出,透過行政訴訟,請法院判決肯定人民有權利要求政府在今年6月30日以前提供國人足夠數量,且經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疫苗,讓政府沒有推託、猶豫的餘地,不該再有任何政治上或經濟利益的考量,以人民的生存權為第一優先。請行政法院考量本件深具急迫性,於受理本案後能儘速開庭審理,在此關鍵時刻,請求司法為人民的生命、健康權發聲,要求政府儘速依法補足疫苗。

桃園市議員舒翠玲表示,憲法第15條賦予國家必須保障人民生存權的義務,近日每天確診數呈三位數字成長,死亡數字呈兩位數。民眾恐慌感日益增強。衛福部在今年2月有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明訂必須有65%的接種率,換算起來需要2990萬劑疫苗,目前為止衛福部公布,莫德納疫苗505萬劑,AZ疫苗1000萬劑,COVAX平台476萬劑,國產疫苗約1000萬劑,截至目前為止,只有76萬劑疫苗到達台灣。

舒翠玲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希望自行採購疫苗,中央卻主張疫苗的採購只有中央政府能做。從憲法第108條中明確看到,地方政府有公共衛生的執行權利;在傳染病防治法第二條中,主管機關在縣市政府跟直轄市政府,衛福部可以用暫行條例剝奪地方政府在憲法賦予他執行職責的權利嗎?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有問題的。」

游敏傑律師表示,人民正面臨染疫、死亡的威脅,基於基本權的維護,政府針對採購疫苗作業,裁量應該縮減,不應再猶豫,或其他政治考量,應盡快補足足量的疫苗,讓全國人民免於死亡的恐懼。這是本件的唯一訴求!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疫情宅在家身材不變腫 168斷食法燃脂瘦一圈

全國三級警戒,許多公司實施「遠距工作」,讓員工能減少外出、安心居家工作。家裡就是辦公室,在視訊鏡頭外,有人每個鐘頭要打開一次冰箱,或是零食一包接著一包。會不會等疫情警戒解除後,身材就腫了一圈!

既然不用出門,不如把一天所需的營養素,集中在8個小時內,其餘16小時完全不進食,減少身體總卡路里量攝取,達到減肥效果。

168斷食法是近年相當火紅的減肥法,許多明星爭相嘗試!最常見的168斷食時間是中午12點開始進食,晚上8點前結束晚餐,早餐以黑咖啡、茶或水來代替。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解說男女老少的健康問題,破除常見的迷思,提供實用的解決良方,幫助大家越活越健康!

郝龍斌﹙經歷:台北市市長/美國食品科學博士/台大食科所教授﹚

曾獻瑩﹙經歷:台積電卓越工程師獎/台大企管碩士﹚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家長「防爆」神器? 媽媽盟分享多年密技

全國疫情全面進入三級防疫警戒,現在全台學生實施「停課不停學」,包括國高中、國小及學齡前學生在家防疫不到校人數,超過兩百四十萬人,若加計大專院校等就超過四百二十萬人。大人小孩一起宅在家不出門,不過一、二天的時間,網路上就出現大量的家長崩潰文及梗圖,以及學齡前孩子罰站照。

天氣炎熱煩躁,不僅家外警戒,家中也是一觸即發。這幾天來,無論在社區大樓梯間或走在大街小巷,耳邊不時可聽聞孩童哭鬧或家長斥喝聲,傳出了家中的不安情緒和衝突壓力。

台灣居家空間不算大,尤其都會區裡,若孩子在家上課、家長在家上班,擠在不大的空間裡,難免身心緊繃,吵吵鬧鬧,家長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預先規劃出家庭空間及3C產品等使用分配及規範,情緒就容易被突如其來的問題所引爆。

筆者多年來提供家長的培訓課程,所使用的「愛之語」,正是家庭氣氛「防爆」神器,媽媽們可輕而易舉化解家庭緊張的氛圍,成果頗佳,在防疫警戒升溫、打小孩及家人吵架的高峰期,特別介紹給正在受情緒緊繃所苦的家庭。

「愛」與「被愛」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愛之語》作者蓋瑞巧門博士(Gary Chapman, Ph.D)的五種愛之語,不僅適合在夫妻和情侶之間使用,更可以幫助打開親子間愛的頻道,愛之語包括「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身體接觸、精心時刻、接受禮物」。

書中提到若要孩子的情緒穩定,家長一定要滿足他某些情緒上的基本需要,因為每一個孩子的內心裡,都有一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填滿愛。當箱子內的愛空了,孩子就會出現問題行為,也就是說,孩子的「不乖」,大多是從情緒箱子空了的渴求所引發。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主要愛之語,針對孩子準確的需求給予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知道你孩子的「愛之語」為何?可上此網站做線上測驗Love.cssa.org.tw

這段防疫宅在家期間,家長不妨帶著孩子發揮各種有趣創意的點子,對孩子表達愛以增進親子關係。例如出奇不意的擁抱、歡樂桌遊時光、互相按摩笑呵呵、來杯滿足冰淇淋、輕聲喚醒 morning call、兩人三腳好默契、甜滋滋愛心水果、睡前擁抱+kiss …..等。

每日練習任務範例一。(圖片提供:媽媽盟)

每日練習任務範例二。(圖片提供:媽媽盟)

每天「刻意」使用愛之語,補充孩子的「愛箱」,即使生活或管教上有摩擦,也有愛的庫存基礎可恢復感情。家長操練一陣子後,便會發現「與孩子溝通變得輕鬆容易、事半功倍呢!」宅在家,別怕!面對家人緊密的相處,只要天天,為家人的愛存款,家人感情會更親密,這段「防疫、防爆」的經歷,疫情後反成了珍貴有愛的回憶!

(陳怡朱/社團法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理事長)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居家簡易吃!調理包救急 營養師教你3招聰明選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間仍不斷蔓延,防疫勤洗手、戴口罩雖早已成為國人的日常,但國內近日也連連爆增本土案例。許多學童、民眾開始因應政策暫時停課、居家辦公,為了避免人群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選擇在家自行烹煮。也因考量到取得便利及保存期限,口味眾多的「調理包」便成為餐桌上快速救急的一項選擇。

但畢竟調理包是屬於一種加工食品,難免還是會擔心是否將過度的加工吃下肚,對健康是否有不好的影響?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教您三招聰明選、健康吃!

第1「營養成分標示」看仔細
購買時看清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並多多比較選擇,大多加工食品因為了保存或保留食品的風味,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較多的調味料或添加物。在選擇上應避免選擇太多添加物在內,並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調理包內成分常見的是鈉含量偏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長期吃下過多鈉,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第2:可優先選擇冷凍鮮食調理包

常見的調理包大致可分為冷凍、耐高溫軟袋包裝、罐頭等方式當作保存方法。冷凍包裝的食物有水餃、咖哩雞、燉煮牛肉、排骨湯等,通常為了以防食物變質通常冷凍包裝的保存期限會較短,食材上也會較新鮮。

常溫料理包通常可以在常溫環境下放置1~2年,製造方式不需添加防腐劑,而是經過高溫殺菌後真空密封包裝才得以保存這麼久的時間,但也因經過高溫殺菌處理,過程中也使部分營養素流失的較多。潘富子營養師提醒不管何種包裝主要還是依照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做為優先篩選條件。

第3招:別忘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市面販售的調理包口為大多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若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菜、水果、乳品類等營養素,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菜補充膳食纖維的攝取及足夠的鈣。若是用肉類食品料理包,除了蔬果、乳品類,也別忘了可搭配適量的澱粉,如飯、麵、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來當作主食。

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營養均衡,勿長期以調理包取代新鮮食材,盡量選擇食物的原形,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吃腦補腦、吃肝補肝 是真的嗎?

一直以來華人有「以形補形」的觀念,認為吃什麼就補什麼。例如吃腦可以補腦、吃肝可以補肝、吃腰子補腎,尤其是大考前,許多媽媽們為了考生補補記憶力,讓豬肉的豬腦一掃而空,供不應求。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來賓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說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跟甘油,糖類就分解成單醣,人體吸收了以後,人體需要什麼,就把這個東西,送到需要的部位,所以吃腦不會補腦。」

以形補形的說法,有些是對的,例如「吃肝可以補血」,肝裡面含有高的鐵質,鐵質是血紅素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吃肝可以補血;不過很多食物都含有鐵質,譬如像黑木耳、芝麻,這些都含有很高鐵質,只要飲食均衡就不會缺這些營養素。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爭議性輔導團員竟可「萬年」? 高雄市家長聯盟盼政府重視

高雄市議會質詢教育議題的第二天,一大早集結關注教育的熱心家長,在門口迎接議員及市府官員,布條上訴求著「教育局長救救高雄市民  維護學生、家長及師長權益」、「拯救教育,拒絕萬年輔導團員  落實組織活化、人才舉薦及考核」,而白板上則用紅字寫上「綁架?」「隱情?」「利益?」「交換?」來表達家長的質疑。

高雄市家長聯盟總召洪志和召集人表示,全國家長4年來為孩子教育團結發聲,已逐漸受到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重視,例如過去家長最在意的「不適當教材」處理,也逐漸回歸家長對「適齡適性教材」的渴望。

然而,洪總召指出,「校園教育的問題,不僅僅在看得到的教材上。校長、老師的教導方向,更是影響孩子品格及學業等各項發展!」洪總召進一步提醒,家長們或許關心老師怎麼教你的孩子,但是由誰負責「輔導老師教學」?是「國民教育輔導團」!

因此,國教輔導團員的甄選十分重要,在教育部稱之為「中央輔導團」,規定一年一聘,逐年考核,最高四年,以利組織活化及舉薦人才,也能減少弊端。但是,洪總召沉痛呼籲,「咱們高雄市學中央,卻學個半套,我們高雄有『萬年』輔導團員,您知道嗎?」

高雄市家長聯盟召集人洪志和(右一)呼籲家長關心孩童教育,層面不只是教材,也涵蓋老師的教育現場、國教輔導團的教育方向。(照片來源:高雄市家長聯盟)

萬年團員的產生,第一個影響便是對老師不公平,包括實際的積分加點。其次更是家長們所關注的,「國教輔導團重要職務,除了教育部明文規定,必須考量組織活化及人才輪流舉薦,最重要的,也是避免某些人個人好惡,長期影響整個教育環境的弊端。」

「最讓家長氣憤的是,某位校長團員(職位為議題召集人,形同小組長,管理數位老師團員),已在人權及性平議題上,發生多次飽受家長爭議的言行,造成家長對孩童教育的憂慮!這樣的人選,怎會一任、再任、甚至到第八年,遠遠超過教育部規定最高四年?」

高雄市家長聯盟從各方收到不公不義的抱怨後,從今(2021)年1月份起,便不斷要求教育局改進,同時也徵詢部分校長老師的意願。然而,教育局遲遲無法下決心處理,一度還以「高雄市沒有明文規範任期、對該員有考核」等來回應!

洪總召無力表示,「沒有規範就訂規範,萬年的考核是誰在考核?究竟有甚麼隱情可以不顧高雄市學生、家長及師長權益?怎能不讓人懷疑是否有綁架?利益?交換?」

最後,議會教召童燕珍議員出面接受家長陳情書,許慧玉、陳玫娟等議員亦到現場關心家長,表示將督促教育局正視並處理這件看似小事,實則攸關高雄市教育倫常及所有人權益的大事!

(教育中心/高雄報導)

螃蟹加柿子一起吃會中毒? 食物相剋圖大解析

農民曆往往會檢附食物相剋圖,大家認為這是老祖先留下的智慧。農民曆提到有些食物的屬性相剋,告訴民眾很多東西不能放在一起吃,一起吃下肚恐怕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來賓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說明,「從食物相剋的定義來講,就是同時吃這兩個東西,會中毒或身體不舒服;以蜂蜜蔥花為例,蜂蜜本身就是個過敏原,很多小兒科醫師提醒媽媽,小孩一歲以前不要讓他吃蜂蜜,其實蔥花並沒有影響,主要是蜂蜜的關係。」

「柿子和螃蟹同時吃會中毒?」螃蟹本身有寄生蟲或不新鮮,主因是吃了不乾淨的螃蟹所以才生病,跟兩者一起吃沒有關係。「蝦子跟南瓜同時吃會腹瀉」也是相同的道理,因為早期沒有冰箱,保存海鮮不易,這些東西很容易腐敗,容易讓微生物、寄生蟲孶生,食物相剋圖中八成以上都是海鮮類食物,這些食物容易有寄生蟲、腐敗,特別容易吃壞肚子。

這其中可以確定的,生的竹筍本身就有毒,竹筍不能生吃。另外,馬鈴薯、蕃薯、地瓜,這些發芽的時候,也不能生吃,因為發芽的過程會產生氰毒,所有的人把地瓜或者洋芋拿去打果汁,其實是有風險的。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孩子長高、預防骨鬆! 就醬補鈣

讓孩子高人一等,要把握孩子成長發育的黃金時間!許多媽媽們會給孩子補充鈣質,甚至坊間很多的「轉骨湯」標榜只要買給孩子吃,孩子就可以多長高五到十公分,「轉骨湯」真能達到補鈣的效果,讓孩子長高嗎?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來賓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說明,「轉骨湯這類的東西,大概都是鈣加上維他命D,讓鈣的吸收更好;但要讓小孩子長高,不論喝什麼湯都不會再長高。」

補充鈣是很重要的事情,骨本好比長高還重要,每天鈣質攝取建議量是1000毫克左右。乳品是鈣質的重要來源,可以多給孩子喝牛奶,食物裡面像小魚類,豆類或堅果類含鈣都很高。

50歲後逐漸進入更年期,婦女停經以後因荷爾蒙改變容易缺鈣,導致骨質疏鬆,須特別注意補充鈣質;要提醒大家的是,萬一已經發生了骨質疏鬆現象,必須去看醫生,吃再多鈣都補不回來,但去看醫生可以防止骨質疏鬆更惡化。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夏日飄「腋」味超尷尬 微波熱能改善多汗、狐臭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於腋下多汗、異味的人來說,就像場噩夢的開始,除了止不住的汗水外,隨之飄散而出的「腋」味,更是惱人的尷尬問題。

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暨長庚診所美容醫學科主任黃耀立醫師表示,患者中有九成三具有家族遺傳病史,若父母有腋下多汗異味的問題,有極高的機率遺傳給下一代。透過「濕耳垢檢測」可及早發現問題,早日協助孩子接受專業治療。

藝人崔佩儀與兒子貝克宇均有多汗的困擾!崔佩儀自曝腋下很會流汗,過去拍戲時,時常躲到一旁去擦汗,對男主角覺得很不好意思。崔佩儀也表示,正值青春期的貝克宇超會流汗,出門前一定要噴上香水才覺得自在,體育課後也擔憂自己會因為多汗而有異味飄出,影響人際關係。

根據市調公司「青少年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調查」結果指出,近八成青少年相當在意身邊同學有腋下異味問題,有超過五成以上的青少年有腋下多汗、異味困擾,且擔心影響交友;而近五成的青少年表示,若身邊同儕有「腋」味問題,會不知如何開口告知而選擇與他保持距離,甚至開玩笑取笑對方,讓青少年無助產生社交障礙。

長庚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黃耀立表示,人體汗腺可分為分佈於全身的小汗腺,以及腋下與私密處的大汗腺(又稱為頂漿腺);隨著青春期大汗腺發展成熟,頂漿腺發達的人會開始散發較強烈的味道,也就是所謂的狐臭(腋臭)。

臨床患者有三分之一為祖父母或者父母帶著孩子或孫子來諮詢,卻不知該如何協助孩子,因多數父母對於傳統侵入式手術的安全性存疑,也不願孩子術後留下永久疤痕或出現汗水代償、疤痕感染等問題,遲遲不知如何協助孩子解決腋下多汗、異味困擾。

黃耀立指出,現已有美國FDA及台灣衛褔部認證核准的非侵入性治療,一個小時內即可一次解決「腋下多汗、異味」的困擾;「清新微波熱能止汗術」透過微波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讓能量精準聚集在大小汗腺密集區域,一次性破壞大汗腺與小汗腺,消除腋下多汗與狐臭的效果。由於不需手術恢復期,不會有疤痕,幾乎沒有痛感,術後當日即可洗澡,成為解決腋下問題另一個新選擇。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益生菌怎麼吃才有效? 這種人不適合吃

益生菌是在身體裡面對人有益的細菌,不但可以改善乳糖不耐症,還可以整腸健胃、增強免疫力。從保健預防的角度看來,吃益生菌是對的。但要如何吃益生菌,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來賓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說明,「當食物進到胃,分泌胃酸PH比較低,會抑制益生菌生長繁殖,空腹的時候吃益生菌,可以達到最大的功效。溫度太高會把益生菌燙死、殺死;口服益生菌,水溫要在37度以下。」

要特別注意的是,正在吃抗生素的人不適合吃益生菌,抗生素會把身體裡面所有的細菌,不管好菌壞菌都殺死,吃抗生素的人吃益生菌一點功效都沒有。但當大病初癒,一停止服用抗生素後,更應該補充益生菌,達到預防保健功能。

市面上益生菌總類眾多,不是愈貴愈好,也不是一次吃進愈多種愈好,到底怎麼挑選,點影片懂更多。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吃肉也能減肥? 生酮飲食大揭密

近幾年「生酮飲食」快速竄紅,受到許多藝人、名人嘗試吹捧,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生酮飲食」主打高脂低碳飲食,很多美味的食物都能吃,對於愛吃又不用挨餓的人來說就像作夢一樣,有人稱為地表最強減肥法,但真是這樣嗎?

點影片看更多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由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台積電卓越工程師曾獻瑩聯手推出,幫助讀者用科學的方式「分析問題,破除迷思,妥善管理,贏得健康」。

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表示,「生酮飲食」簡單來說就是攝取大量脂肪、蛋白質,少吃澱粉和水果,將燃燒脂肪所產生的酮體,做為身體主要能量來源;產生的酮體,如果量太大,大進入血液後會產生副作用,例如頭痛、頭暈、嘔吐,不僅是造成肝、腎功能的損傷,更重要的有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險。

由於過多的酮體累積下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這種極端的減肥方式不易持久,且有風險;生酮飲食如果做超過三個禮拜,對身體一定有傷害。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想掌握更多營養飲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一次看懂168斷食法 不知不覺就瘦了

「168斷食法」在全世界掀起一股風潮!把一天身體所需的營養素,集中在8個小時內全部補充完畢,其餘的16小時完全不進食,減少身體總卡路里量攝取,由於空腹時間夠長,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完全消耗葡萄糖,開始燃燒脂肪,達到減肥效果。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來賓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說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短時間一定馬上變葡萄糖,供應身體需要的能量。當葡萄糖和肝醣被身體消耗完畢後,就會開始燃燒脂肪作為身體能量來源,達到減肥目的。」

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進食的8個小時內進行報復性飲食,把想吃、該吃的通通掃進肚子,這樣達不到效果;而是按照平常的吃法,自然減少攝食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對一般健康成人來說,禁食時間愈長效果愈好,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間歇性斷食法;有些人覺得一開始要採取168斷食法,一次餓16個小時可能受不了,可先從一星期做二天開始。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政府別亂為人民私慾買單! 卻置婦女於代孕「險境」?

日前一名呂姓男子,在網路拍片求救,稱年初時在烏克蘭透過代理孕母獲得一名小孩,卻因疫情及申請護照卡關,受困當地3個多月無法攜兒回台。呂先生希望政府通融,以未經烏克蘭政府驗證的文件辦理我國籍新生兒護照。

因牽涉人口販運的國際法,台灣外交部審慎回應。由於呂先生的請求與現行規定不符,外交部呼籲國人在海外生子,務必按照我國法定程序辦理文件證明及新生兒護照相關規定。台灣駐俄羅斯代表處在法律規範內持續全カ提供協助,同時洽請旅居烏克蘭僑胞就近向關心呂男生活狀況,善盡保護國人權益的責任。

這整事情疑點重重。第一、沒有正式文件可以證明這嬰孩與呂男的關係。如果隨便拍支影片就要政府大開大門認了嬰孩為台灣人,那麼其他有心人士有樣學樣,不是貽笑國際?

第二、呂男於臉書說已與烏克蘭籍太太結婚二年, 但整件事未看到其太太發表看法,詭異至極。不管孩子是不是來自太太的卵子,好歹她名義上是「孩子」的母親,是否該出面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另外看到網民對此事回應,大部分也是對呂先生發出類似的疑問。但在長列回應中,赫然看到有人寫下:「修法代理孕母法案,原住民可能…願意做善心領錢」。如此的回應令人毛骨悚然!這是在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口吻,就是典型的階級剝削。

開放代孕在亞洲通常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如泰國、越南及印度。台灣若開放是不是承認自己經濟落後?政府不是說,現在是這20年來經濟最好的時候嗎?一個國家讓自己人民因為經濟出賣肉體,不覺得丟臉嗎?

懷孕最怕就是高血壓及子癎症(高血壓、蛋白尿及癲癇),嚴重時會導致母子雙亡。生產有風險,出了事是留媽媽?還是小孩?要是代理孕母死亡,其家庭及孩子怎辦?更別提代孕母體的風險遠高過自然受孕母體,委託父母將自己的慾望建立在她人的健康風險之上,良心能安嗎?

若代孕胎兒是唐氏寶寶、唇顎裂……是否因為小孩不在委託母親肚子內,感受不到親子關係,可以直接就請代理孕母拿掉?誰能決定孩子的去留?是委託父母還是代孕母親?如果委託父母要流掉胎兒,孕母不願意,是否可以把孕母綁上產檯呢?而若生下障礙兒,後續問題也很多,更別提代孕嬰兒的早產率、低體重率及障礙率比一般新生兒高……屆時,孩子的問題必是剪不斷理還亂,國外多的是障礙代孕兒被委託父母丟棄的新聞。

代理孕母也是人,萬一懷孕期間違約和別人行房、抽煙、或染上疾病,怎麼辦?委託父母將孩子的健康交在他人手裡10個月,對孩子是高風險且非常不公平的。

代理孕母,簡言之,就是一個女人使用另一個女人的身體,讓她幫忙生小孩。以生育作為賺錢的工具,跟性工作者是異曲同工,將使用她人的身體合理化。婦女為了還債、為了讓老公享樂、為了買棟房子,就去代孕,甚至是被老公情緒綁架去代孕(印度曾發生實際案例)。如果這樣,支持代孕者仍說,委託父母付錢、代理孕母賺錢,是「各取所需」,非常冷血。

政府應該做的是,協助貧困家庭及婦女有能力脫離貧窮,而非開放台灣代孕,置台灣的婦女用高風險的「代孕」改善其經濟之「險境」。

請問政府聽到了嗎?

(陳怡朱/社團法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理事長)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減肥藥、減肥茶可能減掉你的健康!

我國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已達47.9%,亦即每兩個成人就有一個有過胖問題。有些人覺得自己呼吸都會胖,覺得努力也沒有用,想藉助減肥藥或減肥茶幫助自己甩掉身上難纏的脂肪!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由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台積電卓越工程師曾獻瑩聯手推出,幫助讀者用科學的方式「分析問題,破除迷思,妥善管理,贏得健康」。

「藥商強調減肥藥是安全的,但不代表不會傷害身體;減肥藥可能傷肝、傷腎,甚至有致癌疑慮,既傷身又花錢。」郝龍斌博士表示。

減肥藥、減肥茶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神經抑制劑,以此來控制食慾,或是影響消化系統正常運作、新陳代謝,讓所有營養素不被消化、吸收來達到目的。

第二類、瀉藥或利尿劑,讓人很快瀉肚子、小便、脫水,水份不見了,體重看似下降很多,但只要一停止服用,體重就回來了。

第三類、安慰劑,比如加一些維他命在裡頭,對身體沒有什麼太大傷害。

神經抑制劑中的「魯卡色林」,目前已被衛福部禁止使用,類似這類藥劑一年大約賣出五百萬顆,這類的藥會傷肝、傷腎,現在也有致癌的疑慮。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椎間盤突出 需要手術治療嗎?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朱君璞醫師和澳洲脊醫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案例,發現胸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是夜間遺尿症的隱藏原因。經過脊骨神經科脊椎矯正,恢復了多年夜間尿床的習慣。

一名30歲的男性張先生,4年來有慢性背痛的問題;一周前和朋友打籃球時扭傷,產生劇烈疼痛,一直扯到下背部和臀部的地方。就醫後透過核磁共振(MRI)檢查,顯示有明顯的椎間盤突出水壓迫T12 / L1脊髓。所幸,經過兩星期的脊醫治療,張先生的肺部活動能力明顯增加,也意外的發現,長年的晚上尿床習慣突然消失。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朱君璞醫師表示,胸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症狀是背部神經根受損所造成的疼痛。(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朱君璞醫師表示,胸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症狀是背部神經根受損所造成的疼痛,以及脊髓受損造成人體下肢運動和感覺通路變異。這些問題造成背部疼痛、身體軀幹和四肢刺痛、缺乏力氣和下肢觸覺變異,患者易有夜間遺尿症。

朱君璞指出,夜間遺尿症又叫尿床,尿床是指在不適當的時間,不合適的地點,產生的正常排尿情況。尿床有別於一般的尿失禁,尿床是一個完整的排尿過程,只不過在這個排尿過程當中,患者並未意識到他有排尿的感覺,或是在排尿後沒有感覺有排尿的經過。

椎間盤突出症是遺尿症的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原因,胸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引起的脊髓壓迫的罕見結果。

朱君璞說明,治療椎間盤突出原則上應先採用保守療法(非侵入性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不經手術而得到痊癒。若經過保守治療而病情未有改善甚或惡化,便有可能接受手術治療。

脊骨神經治療主要是包括脊椎矯正、肌肉刺激、或者是機械人脊椎牽引;張先生經過二個星期的脊醫治療後,神經痛得到了舒緩,椎間盤突出也縮回和消退。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別瘦下來卻傷了身體 專家揭減肥迷思

減肥永遠是不退流行的話題!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瘦不下來?」過多的熱量消耗不掉,轉變成脂肪堆積起來就會變胖。許多人在吃好料的同時,眼睛看著,嘴裡吃著,心裡卻忙著盤算吃進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除了想瘦下來,還講求快速減重。

「學郝知識 瑩得健康」節目由食品科學專家郝龍斌博士、台積電卓越工程師曾獻瑩聯手推出,幫助讀者用科學的方式「分析問題,破除迷思,妥善管理,贏得健康」。

「減肥跟減重不一樣!」郝龍斌博士在節目一開始就告訴大家。有的人一天可以減重一公斤半,因為大量流汗,這叫「脫水」,不是「減肥」,只是把水份排出而已。

此外,沒有快速減肥這件事。快速減肥通常不能持久,當減肥達到理想體重後,容易進入報復性飲食,很快胖回來。常看到新聞提到某某藝人,短短三個月就瘦了十幾公斤,根本不值得開心,快速減肥會傷到身體。「減肥重點是持之以恆」!說起來很老套,但要做的對、做的久。

減肥一個月不能超過體重的5%,如果體重80公斤的朋友,5%就是4公斤,一個禮拜不要超過1公斤。有一個好記的方法,體重除以20,一個月不能夠超過這個數字。

想掌握更多營養健康資訊,邀請您訂閱【曾獻瑩】YouTube 頻道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捐腎救愛子!西非媽媽不畏疫情 飛越半個地球

一名西非甘比亞男子因雙側多囊腎合併蛋白尿,去年開始洗腎。遠在家鄉的59歲母親,不畏新冠肺炎疫情,今年2月飛行了9,000英哩來台,捐腎拯救在台工作的40歲兒子。

來自西非甘比亞的傑先生(Mr.Jarjusey),8年前來台灣唸書,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3年前發現有血尿就醫,檢查後發現是「雙側多囊腎合併蛋白尿」,已進展到慢性腎病變第五期,在定期追蹤下腎功能仍持續退化,因此於去年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洗腎)。

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王敘涵表示,傑先生開始洗腎後想繼續工作及保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至林口長庚腎臟移植門診進行評估。在了解目前法規及台灣的移植水準,並與在非洲的家人商量後,願意接受親屬活體腎臟移植,並由傑媽媽捐贈一顆腎臟給傑先生。

2020年正逢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來台就醫不容易,傑媽媽須透過申請「特殊或緊急專案入台簽證」才能入境台灣。所幸在台灣外交部及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與長庚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協助下,陸續克服簽證申請、國際親屬關係證明等法律文件的跨國認證手續、新冠疫情隔離程序的種種問題,讓傑媽媽於2021年2月抵台,並在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期滿後,前往林口長庚由腎臟科郭彥志醫師安排捐贈前評估。

腎臟移植手術於3月中旬執行,傑先生腎臟運作順利,目前透析管路已經移除,預計下個月可返回工作崗位。

王敘涵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近5年來,平均每年進行47例腎臟移植手術,佔全國腎移植數量的1/8,且腎臟移植後病患存活率為:一年95.5%、三年93.8%、五年92.4%;腎臟存活率為:一年90.3%、三年85.7%、五年81.9%,移植成績深受國內外肯定。

基隆長庚泌尿科主任劉冠麟醫師指出,移植手術在外科手術中屬於難度最高,腎臟移植不僅摘取器官時為了減短缺血時間,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小心地保留腎臟及其血管輸尿管組織外,腎臟植入受贈者時也須非常仔細地重建動靜脈及輸尿管,盡快讓腎臟恢復功能。

劉冠麟提醒,手術後病患必須規律服用抗排斥藥物來預防排斥反應發生,在輸液平衡、感染預防、藥物濃度調整、血壓血糖控制、營養調整各方面都必須精準。

(畢翠絲/台北報導)

40歲女性全身無力不能跳!肌少症上身 醫揭2件事最關鍵

肌少症不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一名40多歲女性,因全身無力、體重減輕就醫,竟是肌少症。醫師提醒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以及增加死亡風險。現代人由於缺少活動營養不均兩大要素,容昜罹患肌少症。

收治患者的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這名女性過去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關係,大多待在家中,三餐沒有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量測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是肌少症。

顏正中指出,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家人行走速度變慢、腿部容易無力、無法舉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等,要小心可能已經罹患肌少症。

要篩檢家人是否有肌少症的情況,可以用兩個簡單方法。首先、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其次、坐在椅子上,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

顏正中指醒,日常生活的規律運動與飲意蛋白質攝取,就能免於肌少症帶來的困擾與傷害。營養部分需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一天攝取六份一掌心大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同時早晚各喝一杯奶類,蛋白質攝取量才夠。

顏正中強調,每個人都會因年齡增長造成肌肉量逐漸減少,但可以努力減緩肌肉流失速度與避免因為肌少症造成意外傷害。

(畢翠絲/台北報導)

緩解頑固性頸部僵硬 脊醫治療恢復肌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種以滑膜發炎為特色的全身性的疾病,會侵蝕及破壞關節內的軟骨,除了侵犯到膝關節、髖關節和肘關節,有些人甚至頸椎受侵害呈現頸部疼痛及僵硬,或頸椎移位壓傷脊髓。對於嘗試傳統治療療效不佳,不適合或不願意吃止痛藥的患者,可以選擇脊醫治療。

一名80歲的張女士,20年前被診斷患有風濕性血清陽性之後,頭部嚴重失衡。頸椎的影像學顯示為關節炎導致的不穩定上頸椎,包括寰樞椎不穩,顱骨沉降和亞半脫位,嘗試過傳統治療,但療效不佳,後來尋求脊骨神經科門診。

張女士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顱頸不穩定,經過脊椎矯正,頸肌伸肌的電刺激,日常復健和頸托,增進頸部肌肉力量與走路平衡,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朱君璞醫師表示,脊骨神經治療包括上胸椎脊椎矯正,頸肌伸肌的電刺激,日常復健和頸托。脊醫治療初期可以緩解長期痛症、消炎止痛,經過4個月的脊醫治療,儘管頸椎後凸畸形持續存在,神經刺激和肌肉訓練增加大部分的肌肉能力,恢復日常走路平衡。

(畢翠絲/台北報導)

 

咳嗽、大笑、打噴嚏漏尿好尷尬 不想開刀可以這樣做

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尿失禁讓婦女朋友感到困擾羞於啟齒!限縮社交生活,變成宅女。其實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

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林姿吟指出,保守性療法為尿失禁第一線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反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

要留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畢翠絲/台北報導)

夜尿不只膀胱出問題! 一次搞懂四大致尿原因

「唉,怎麼又想上廁所了!」累了一天,晚上只是求一夜好眠,沒想到一直想尿尿,睡一睡就被打斷,隔天早上起床有一種根本沒睡飽的感覺。「夜尿」不只是影響睡眠品質,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的警訊,多數民眾認為夜間上廁所並不是疾病,而未積極就醫,可能忽略了背後隱藏的疾病。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廖俊厚理事長表示,台灣40歲以上成人的夜尿盛行率高達38.1%,無論男女「夜尿」是普遍卻被忽視而就醫率偏低的泌尿道症狀。

廖俊厚分析四大常見夜尿原因。

1.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正常人一整天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三成以上,雖然人體會自己調控荷爾蒙分泌,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分泌的能力會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2.膀胱能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或是男性攝護腺肥大息息相關;

3.內科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環不好容易有水腫問題,白天沒辦法把水份回到血液循環,自然就會產生水腫,晚上睡覺時,平躺或是把腳墊高,這時腳與心臟同高,心臟這時就比較容易把水份循環到腎臟,才會出現夜尿。

4.睡眠障礙: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王弘仁秘書長指出,夜間多尿如不積極治療,恐提高因精神恍惚或手腳無力跌倒的機率,精神狀況變差。再者,對枕邊人影響非常大,因多次起床如廁,影響枕邊人的睡眠品質,許多患者因而與另一半分房或分床睡,也影響夫妻感和諧。

王弘仁提醒,夜尿是疾病,積極治療才能穩定控制!治療夜尿與夜間多尿需要多管齊下,症狀輕微者,應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睡前四小時內應減少喝水與刺激性的飲品如茶、咖啡、酒精及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並且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

經醫師評估需要藥物介入者,目前已有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有效改善夜間多尿症狀,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之作用減少夜間尿液的產量,根據歐美研究顯示,可減少高達五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兩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精神狀態與活動也顯著改善。

(圖片提供:廖俊厚醫師)

(畢翠絲/台北報導)

每5位成年男性就1位禿頭 「生髮帽」搶救頂上危機

禿頭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25-65歲有禿頭困擾者高達360萬人,每5位成年男性就有1位禿頭,卻因為沒有正確救髮、誤信偏方導致問題更加嚴重。頭髮日漸稀疏究竟該怎麼辦?

皮膚科醫師鄭煜彬表示,掉髮是人體代謝的正常現象,但如果發現自己的頭髮越來越細就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雄性禿體質;或是每天掉髮超過100根有可能是俗稱鬼剃頭的圓禿或是休止期落髮。

針對仍有正常毛囊的掉髮或髮量稀疏患者,治療方式包括塗抹生髮水、口服藥物及使用低能量雷射。「使用任何生髮治療前都應該先諮詢專業醫師,因為藥品的副作用其實遠比大家想像的小。」鄭煜彬說。在醫師的建議下,配合各種藥品與產品使用,才能達到安全及更好的效果。

鄭煜彬說明,有業者設計「雷射生髮帽」,並通過美國FDA及台灣衛福部核准使用,適用於早期輕度落髮、廣泛稀疏型禿髮及幫助植髮術後傷口復原及保養。

根據台灣首次進行的低能量雷射生髮臨床試驗,將受試者頭皮分左右二邊進行雷射光照試驗,使用低能量雷射能將頭髮覆蓋率從11.2%提升到14.2%,若患者的毛囊還沒形成疤痕前,使用低能量雷射治療可改善禿髮狀況。

(畢翠絲/台北報導)

 

老婦氣喘吁吁突昏倒 主動脈瓣膜狹窄惹禍

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但血壓值卻愈來愈正常,當心主動脈瓣膜發生狹窄。一位85歲老婦,長年高血壓,一度高達160-170 mmHg。近半年來走路容易喘,甚至胸悶痛、呼吸困難,幾乎足不出戶,但血壓卻逐漸降至正常值,起初不以為意,近日卻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

由於患者年紀老邁,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最後採「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治療,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鎮伴隨而來。

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   有猝死風險

黃啟宏指出,病人在輕度狹窄時多半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心臟衰竭。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平均存活往往剩下不到兩年,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影響生活,還隨時有猝死風險。

由於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但這類患者往往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黃啟宏提醒,若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務必快速就醫。

(畢翠絲/台北報導)

小孩厚斗牙齒亂 竟是鼻過敏引起

齒列不正、一口亂牙,甚至是厚斗,未必是因為牙齒長不好引起,有可能是睡覺習慣影響的。一名7歲男孩小傑因牙齒凌亂及咬合異常至牙科矯正,牙醫師卻發現是因為長期鼻塞,習慣張嘴呼吸,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所致。

收治患者的萬芳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黃筠涵表示,小傑的鼻子有反覆搓揉的縐褶痕跡,且有輕微黑眼圈,原來小傑早上睡醒時會打幾個噴嚏,偶爾蹭一下鼻子,但之後就沒事了,上學期間也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只是睡覺時常因鼻塞而使用嘴巴呼吸,因症狀不明顯,家長不以為意;種種跡象顯示小傑有過敏性鼻炎,經過敏原檢驗,呈現為塵蟎過敏,所幸經過鼻噴劑用藥及環境改善後,鼻過敏已獲得良好的控制。

黃筠涵指出,天氣轉變時,身體容易受到溫度及濕度變化的刺激,而出現過敏現象;尤其最近天氣忽冷忽熱,門診更是高達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是因為過敏而求診,其中有過敏性鼻炎困擾者更是高達30%左右。

黃筠涵說明,輕微的鼻過敏,以環境調整為主,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二手菸或燒香味;另外,家中被單一周至少清洗一次,並以60至70度高溫曝曬。也可選擇補充益生菌或維生素D,最好少吃冰冷食物,也勿進行劇烈運動。

鼻過敏若過於嚴重而影響睡眠及學習表現,建議以藥物介入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以鼻噴劑及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為主,通常經過一個月的藥物使用後都可有效控制,待病情趨緩後,在醫師評估下,將降低用藥頻率,家長們不用太過抗拒。

黃筠涵提醒,小朋友從出生到三歲的免疫系統都處於過敏易感期,國內外的兒科醫師一致建議,有明顯家族過敏史的小朋友在出生後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一年以上;另美國USDA最新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也建議剛出生的小朋友可適時補充維生素D,幫助保持免疫系統的健康。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新生兒創新低!幼兒專責醫師 與家長一起守護寶貝

兒童節即將到來,台灣少子女化問題嚴重,2020年總生育率下逼0.99,出生數僅有16.5萬人,新生兒人數創下歷史新低。衛福部自去年10月開始於6縣市試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針對3歲以下幼兒有更全面的個案管理,追蹤3.5萬名幼童健康狀況;短短3個月,找到30名疑似發展遲緩孩童,同時發現1名疑似遭虐的高風險家庭孩童。

許多新手父母開心迎接寶貝的到來,卻因為沒有照顧經驗而忐忑不安,透過幼兒專責醫師試辦計畫,0-3歲嬰幼兒的家長可至醫療機構,向專責醫師申請加入,後續專責醫師將主動關懷,協助父母完成各時程之兒童預防保健、預防接種、膽道閉鎖篩檢、牙齒塗氟轉介,或進一步針對發展遲緩、高風險家庭等特殊醫療及社福需求通報轉介。與家長一起,共同呵護寶貝成長。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優化兒童醫療計畫將分散於各司署的業務整合,編列28億元,預計分4年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其中一項重點,定期追蹤孩子是否按時接種預防針、牙齒塗氟,是否有生長遲緩、延遲性黃疸等問題。

石崇良說明,以往孩子大多是家庭自行照顧,推動幼兒專責醫師是希望孩子從出生開始有個案管理型的醫療照顧,3歲以下預防保健把關,若有遲緩或者高風險家庭等要進行轉介,讓社政單位協助。

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由於出生人數驟降,多數新手爸媽對於孩子照顧觀念不足,過去若遇到孩子多年沒打疫苗、健檢出問題也沒回診個案,醫師也愛莫能助;幼兒專責醫師推動以來,截至去年12月底平均2成6、3.5萬名幼兒已納入照顧,當中以桃園收案人數最多。

劉越萍指出,今年5月將擴大試辦,增加4縣市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屆時國內總計有10縣市有相關措施,到了明年進一步希望推廣至全國實施。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男減重37公斤!減脂率破65% 擺脫代謝症候群

一名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愛喝含糖飲料,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報告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出現紅字,罹患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經過2.5年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了37公斤,減脂率破65%,擺脫代謝症候群!

國泰健檢今(31)日公布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的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5項指標,符合3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5大危險因子

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提到,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葉勳龍院長說,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

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三大原則「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來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每日必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來檢視自己的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來取代肉類。

王盈堤提醒,多做有氧運動,增加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且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菸、喝酒等,可大幅改善及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寶寶腦發展關鍵!留意4動作 翻身、爬行現端倪

2歲3個月大的阿偉平時只會ㄚㄚㄚ的發聲,甚至還不會說爸爸、媽媽、掰掰等單字,兒科醫師提醒可能有發展問題,在醫療資源與親子共讀的協助下,目前阿偉已經可說3-4個字長度的句子。收治案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陳慧如醫師表示,許多家長常覺得只是發展比較慢,長大就會好的錯誤觀念,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期。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表示,依據小兒神經醫學會的最新調查發現,台灣家長普遍存在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錯誤的迷思恐延誤嬰幼兒早期大腦發展問題被發現的黃金時機。

NG1腦發展可以等 發展慢莫心急

李旺祚表示,嬰幼兒發展黃金高峰約落在0-3歲,然而國內最新問卷卻顯示,有高達9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高峰區間,恐輕忽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此外,亦有將近6成的家長即使發現寶寶未能達到某些評估指標,也僅認為是寶寶發展速度較慢,不應操之過。

NG2寶寶腦發展一知半解

有超過7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這些發展指標代表的意義。翻身、爬行、坐穩、站立等動作,都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前哨指標,透過小動作即可看出寶寶腦部發育的端倪。

NG3 爸媽遺傳定終生

僅2成家長認為腦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遺傳僅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一般正常的寶寶,可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等三要素,全面幫助寶寶的腦部發育。

NG4 腦發展關鍵掌握不全

家長在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影響力跟重視度上,都是以家庭陪伴、外在刺激為主,對於營養補充的腦發展影響性,認知相對較低。數據顯示,僅不到2成的家長認為「營養」是影響嬰幼兒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雖然多與寶寶互動不僅能建構更完整的親子關係,透過傳統聽音樂說故事等也能刺激寶寶的外在學習。然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也很重要,如DHA、葉酸、膽素、神經鞘磷脂、葉黃素等,才能幫寶寶大腦發展打好穩固基礎。

NG5 就醫知識不及格

僅有1成的家長在發現嬰幼兒有大腦發展問題時,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科諮詢

醫師提醒,唯有家長翻轉既有的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在0-3歲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妥善執行各階段的發展評估,並提供「陪伴、刺激、營養」等三項寶寶腦部發育的關鍵元素,才能有效降低發展問題對寶寶的潛在威脅,培育健康聰明的寶寶。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兒童節禮物?爭議講師到校演講 校方辯稱個人言行與講座無關

今(27)日上午九時許,高雄市新上國小大門口集結若干家長,高雄市家長聯盟召集人洪志和更用響板唱出訴求:「校長掛羊頭(性教育)賣狗肉(性別教育),被爆了就推給家長會」、「這次改名我下次改『性』,家長鴕鳥就後悔莫及」!


高雄市家長聯盟召集人(圖左)與關切孩子教育的家長上街陳情,創意玩抗議。(圖片提供:高雄市家長聯盟)

洪志和表示,去(109)年10月,新上國小正醞釀要找「言行受家長爭議」的講師進校辦講座。當時就有兩位家長打電話向學校抗議,鄭姓輔導主任只竟以「只有少數家長反對」、「這是家長會辦的」反駁!

洪志和進一步說明,「講師的臉書常PO著情色圖文,部分活動連結著連教育部、法院都承認的兒童不宜網站」!家長只因為擔心孩子直接從課堂或間接從講師臉書中被誤導,請學校另覓其他講師入校講性教育,未料學校沒有認真看待,僅打算以隻字片語將兩名家長打發,兩位家長求助無門只好向高雄市家長聯盟尋求協助。

洪志和連絡鄭主任,家長可依法保護自己孩子受教的權利,校方竟未加以重視,難道少數家長的聲音就不該被重視嗎?「校方睜眼說瞎話,孩子在你手上,有幾個家長敢站出來?」高雄市家長聯盟對於學校的回應無法沉默,「讓少數家長站出來就該徹底檢討了!」並要求學校依據部頒「校外人士進班協助教學注意事項」第六條規定: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或活動,應遵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法規(如教育基本法)。而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

鄭主任立即回復將請示校長,然而事後並無任何回音。數月後,校長3月17日直接在臉書直PO海報,宣傳辦理該講座。19日,家長更收到紙本傳單,上頭竟然載明「親『子』教育─兒童『性別』教育」!王校長雖辯稱「參加的是家長」,洪志和指出通知單上更清楚註明「歡迎親子一起聽」,這明顯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校長無視少數家長陳情,執意舉辦令家長們憂心的講座。左圖為臉書PO文,右為紙本傳單。(圖片提供:高雄市家長聯盟)

洪志和沉重表示,這是何等可怕的「掛羊頭賣狗肉」的欺瞞行為!家長的擔心成真,痛苦地再度向家長聯盟陳情。23日,家長聯盟向教育局請求協助,24日教育局表示新上王○嵓校長宣稱「講座係由學校家長會所舉辦『家長親職教育講座』,其對象為家長;另外,講師個人在臉書所po之照片係為個人之言論,與本講座內容無關」。王校長竟不顧家長及學生權益,執意辦理?

洪志和無奈回應,身為國教輔導團性平議題召集人的王校長,難道不知道「性教育」跟「性別教育」的不同嗎?家長希望學校另覓良師,教導「小學生保護身體」的性教育;而不要找受質疑的講師,避免誤導孩子「變男變女,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性別教育!

家長決定不再忍受,在教育局協調無力的情況下,只能站上街頭自力救濟。洪志和指出,王校長辯稱「家長會舉辦」「講師個人行為」與他無關的說法,簡直不可思議,作為校長豈不該為學校的教育把關?講師的行為更可能是學生仿效的對象,怎麼可能與學生教育無關呢?

熱心家長為孩子教育挺身而出。(圖片提供:高雄市家長聯盟)

新上國小所在的左營區,陳玫娟市議員也接受家長請託關切,她表示,學校應該重視家長的聲音,有問題就要相互誠心對話。她支持家長監督教育權,親師之間做好溝通,才不枉費學校的苦心辦學。

最後,洪志和強調,家長拚經濟很忙,但是溫良恭儉不再讓。希望王校長懸崖勒馬,家長聯盟手上還握有王校長其他遭議的投訴,「或許,下次的『創意玩抗議』,就辦在中元節玩抓鬼吧」!

大三那年罹血癌!走過憂鬱低谷 從癌友改披白袍

今年快40歲的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周憲,大三那年曾罹患血癌,面對學業中斷的衝擊、病痛的折磨,一度憂鬱纏身萌生輕生念頭,靠著家人的支持,以及心理諮詢、藥物度過,抗癌超過15年,從病患轉換為醫師。他以過來人經驗呼籲病友,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懷抱希望。

2003年,大三時,李周憲時常不明原因高燒,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被迫中斷兩年學業;在抗癌過中,醫院曾5度發出病危通知。當時因骨髓移植排斥反應身體痛苦不堪,心裡的苦悶無處宣洩,罹患憂鬱症,一度沒有求生意志。

走過2年抗癌的艱辛路程,李周憲對癌症治療感同深受,罹癌攪亂生病的人。臨床上遇過不少病友,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會擔心癌症復發,呼籲有需要的癌友可以尋求心理腫瘤服務,要化被動為主動。

統計顯示,2013-2019年所有癌別五年存活率已超過五成,但全球資料指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呼籲,罹癌的痛苦不只影響身體功能,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更衝擊癌友的心理狀態。心理輔導在癌友治癒過程,角色越來越重要。

癌友自殺風險    為一般人的2-4倍

罹癌是一場風暴,即便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過去二、三十年癌症存活率愈來愈高,部份癌症甚至已逐漸被視為慢性病,要面對它仍舊不易。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4倍。

方俊凱說明,與世界各國相比,台灣癌症病人的自殺死亡率,堪稱世界第一,每年每10萬人中,約110名癌症病人死於自殺,高出一般人自殺率10倍之多,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甚至高於憂鬱症病人。

方俊凱語重心長指出,目前臨床上,求診精神科的癌友僅占1/10,顯示國內有必要推廣心理腫瘤服務及大眾知能。

為關心癌友身心健康,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推出「阿咘師」諮詢管道,癌友或家屬碰到任何疑問都可以找阿咘師協助對抗癌細胞(Cancer)。

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等,並成立「阿咘師幫幫我」YouTube頻道,民眾可以透過線上觀看各種實用影片。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你看到公平交易,我看到殘酷剝削

她留下一雙兒女,從今天起,她的兒女只能望著天上的星星來思念母親。

她簽約成為代理孕母,憑著一只契約,她相信這可以保障她的權益。前幾次胚胎著床並不順利,她忍受著注射荷爾蒙引發的身體不適,卻沒有任何金額補貼;仲介說,沒有順利產下嬰兒是拿不到任何費用的。為了不讓先前的心血白費,她再次接受胚胎植入手術,終於成功了,然而誰也想不到,剖腹產生出嬰兒後,她竟因主動脈剝離猝死。

「簽約之前就要想清楚可能會有這種後果啊!」、「又沒有人強迫她簽約!」、「自己選的就要自己承擔」。社會上冷眼旁觀的人不少,充斥著責怪受害者的輿論。有誰想過,她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代孕者,能夠讀懂多少契約內容?誰曾想過,女人的子宮被代孕市場視為孵化器,「呈現給女人選擇」的方式是否誤導了代孕者低估風險、高估酬賞?

又有誰曾質疑,女人必須生孩子難道不是傳統觀點對女性的壓迫?女人必須有孩子才能擁有幸福的這個想法,豈不正是對婚姻家庭的想像?法國和德國基於人權考量而立法禁止代孕、瑞典政府認為任何形式的代孕對女性都是剝削;代孕並不是進步的潮流,而是把女性強迫推進傳統封建制度裡的角色和壓迫之中。這個社會若想要解決不孕者的困境,真正該做的應是奮力破除女人必須生育的刻板印象、對抗必須擁有血緣下一代才幸福的傳統想像觀點,而不是透過制訂契約,讓不孕者繼續活在刻板印象的壓制之下,甚至把其他女性也推入被壓制的位置。

如果你曾經讀過「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為了被性侵的女孩感到心痛;如果你曾關注#MeToo運動,對於受害者被責怪感到忿忿不平,那麼,代孕對於不同身分別女性的壓迫,也會需要你的關切和起身對抗。這個壓迫正透過助孕仲介和生殖產業等資本主義的觸角,將魔爪伸入我們的社會和國家之中,讓遭到刻板印象壓制的不孕者感到被羞辱、把擁有子宮的女人塑造成生產商品的孵化器,當不孕者或代孕者的權益受到侵犯,資本主義透過各種管道和媒介去指責受害者,讓受害者不敢發聲。資本主義取得全球數百億美元的利益,揮一揮衣袖、帶走利益,不帶走一片雲彩,並且告訴女人、告訴每個人:這一切都是女人自己的「選擇」。女人只能繼續被責怪,被這個社會責怪、被家庭責怪、繼續被各種莫須有的罪惡感壓得喘不過氣。

女人不應為難女人,女人應該團結起來,抵抗將女人視為傳宗接代工具的刻板觀點!

(王莉琪/國小老師)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指甲修過短小心甲溝炎 醫揭最佳修剪法

一名50歲男性,因修剪腳趾甲方式不當,產生卷甲合併甲溝炎的症狀,只要甲溝開始疼痛,就去找師傅修指甲,但是越修反而指甲越來越小片,每次指甲長出來越彎,越容易長到肉裡,變成惡性循環。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凍甲是因為指甲與旁邊甲溝反覆摩擦形成甲溝炎,造成紅腫疼痛,導致反覆性感染或肉芽組織形成。倘指甲周圍老是疼痛、指甲旁邊常常流湯或流血、指甲插入旁邊的肉(皮)的情況時,就要小心凍甲危機,如果免疫力較差,嚴重時可能引起潰瘍,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凍甲常見五種原因包括:「穿不合腳、過緊的鞋子」、「不當的指甲修剪」、「先天性的甲面過寬」、「因反覆拔除指甲或過度修整」、「因扁平足使大腳趾容易著地,以及產生壓力磨擦甲床邊緣」等。

指甲不要修剪過短!蔡長祐說,凍甲初期看似問題不大,但未根治的情況下常常復發,讓人困擾不已。臨床觀察,很多凍甲患者為了減緩腳趾疼痛,選擇將指甲修得更短,殊不知可能讓後來長出的指甲更彎曲,容易刺進周圍的皮膚,造成慢性甲溝炎。正確的剪指甲方式,建議洗澡後進行,以平剪方式修剪,不宜剪過短要留白。

蔡長祐表示,甲溝炎依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除了拔除部分指甲,修剪過度增生的肉芽組織外,也可以透過使用指甲矯正器的方式治療。

指甲矯正的原理是利用各類素材(記憶金屬絲線或是膠狀貼片)產生回彈的力量,將捲曲的指甲扳平。醫師評估後依據不同疾病成因,如灰指甲需搭配抗黴菌藥,厚甲需做甲面處理等,再輔以矯正器的治療,一般療程約需3-6個月左右。

每天幫指甲撥撥肉,養成護甲好習慣!蔡長祐表示,護甲六招,保持指甲健康,1.勿穿不合腳的鞋子,2.避免激烈碰撞,3.指甲要平剪,4. 保濕雙腳,塗抹乳液或足霜,5.指甲周圍皮膚加強保濕,塗凡士林或指緣油,減少硬皮發生,6.每天撥指肉,用手將指肉往外撥,幫助恢復彈性。

蔡長祐提醒,甲溝炎一旦發作讓人苦惱,倘指甲出現不適或異狀時,不要將指甲修剪過短,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治療方法,擺脫凍甲人生。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睡太多睡不足 增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風險

根據台灣睡眠學會2017年的調查,全台約10%的人苦於慢性失眠!年紀越大,比例越高,50~59歲慢性失眠者上升到17%,60~69歲更是高達23%。除此之外,與十年前相比,2017年高齡者失眠情況呈現明顯惡化的趨勢。研究指出,最佳的睡眠時間約為1天7小時。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睡過長、過短、斷斷續續等睡眠障礙,都會提高未來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睡眠問題不僅影響判斷力、記憶力,還可能導致未來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功能疾病,亦會引起三高。

2020年刺胳針委員會發表於知名期刊《刺胳針》有關失智症的報告,睡眠障礙的人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分別上升20%及60%!且進一步分析發現睡眠時間的長短竟也與老年失智有關。睡眠時間若不到5小時或超過10小時,結果罹患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上升。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睡眠障礙會造成發炎反應,並使異常的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s)沉積於腦部,破壞神經的正常功能,可能就是進而導致年老認知功能出問題的原因。

睡眠品質佳可幫助清除腦中廢物,2019年發表於《營養學》期刊的綜論也說明睡眠對免疫、內分泌系統有修復作用,並能夠促進清醒狀態時神經的復原,因此在學習、記憶方面皆扮演重要角色,就如同腦中勤勞的「清道夫」。而許多研究指出,最佳的睡眠時間約為1天7小時。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2015年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當中,約兩成需依賴藥物來幫助睡眠,如服用鎮靜安眠藥。營養師許惠玉表示,健康的飲食就有助於睡眠,特別是含色胺酸的食物。因為色胺酸為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為調節生理時鐘的激素,可幫助產生睡意以及維持睡眠狀態。

此外,包含GABA、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如維生素A、C、E)、鎂等營養素,也有益於提升睡眠品質,但要留意的是,補充品不能完全取代原態食物。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呼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堅果、豆魚蛋肉類等各式原態食物,就能獲得所需的營養。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變調的迎新! 法官來相挺?

新北市景文科技大學在2016年發生令人傻眼的「迎新變淫新」事件,日前法官認為兩位學長姊陳、張當時的言行沒有加害或不利於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的意思,沒有強制罪的犯意,因此改判2人無罪確定。這樣的判決比當年發生「淫新」更讓大眾傻眼。

法官的理由是參加迎新活動的大一新生,與稚齡幼童有別,有自主選擇是否參加遊戲及是否依主持人指令提供隱私衣物的決定空間。家長想問的是:

一、在我們這麼強調尊重的社會,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在各科的台灣,竟然發生叫人家「公開脫內衣褲」這樣的性遊戲是正常的嗎?沒有構成性騷擾?這儼然是對我國性別三法重重的打了一巴掌。

二、成年人叫未成年人「公開脫褲子」,二者的權力有對等嗎?就算都是成年人,學長群並且為營隊幹部,和新入學的新生,難道不會「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

三、當年這群大一的新生,他們明明是的受害者,現在卻被法官以「你應該要有自主選擇,拒絕的能力」,簡直就是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情何以堪?

個人認為不管是什麼年紀參加活動前都應該被尊重,活動方式、食物內容、費用都應該是活動單位要提供的訊息,即使是驚喜派對也應該在身體的界線有適當的安全和尊重,不能開玩笑傷了人還一附無所謂的樣子!試問這樣的判例所帶來的影響,法官真有好好思考過嗎?

(唐撒拿/媽媽盟志工)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亞太區憂鬱症白皮書發表 重鬱症每年百萬人輕生

亞太區憂鬱症白皮書公布最新研究結果,亞太區僅不到一半的重度憂鬱症(MDD)患者獲得正確診斷,高達71%病友因未得適當治療而讓症狀加劇;亞太區重度憂鬱症比例達3.1%,高於全球平均的2.5%。

全球有3.5億人飽受憂鬱症之苦,占六成人口的亞太地區,因國情、文化等因素,憂鬱症問題越來越嚴重。數據顯示,亞太六先進國家,重度憂鬱症的發病率高於全球,病友生產力也比健康人少了40%。

白皮書主筆、澳洲墨爾本莫納什弗雷德精神病學研究中心主任賈亞里・庫尼卡教授表示,亞太區九成以上的重度憂鬱症病友沒有尋求幫助,造成每年超過一百萬人輕生。由於長久以來對疾病的汙名化、未能獲得精準診斷與治療、病友沒有更好的支持系統等原因,造成疾病管理障礙。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表示,照顧患者對照顧者來說是「長期抗戰」,除了生理會出現疲倦、睡眠不足或失眠,也容易產生焦慮、挫折、無力、罪惡感等情緒;照顧者可參加一些家屬的支持團體,從中學習他人經驗、表達困擾,彼此獲得支持與同理;維持身心健康,方能確保穩定的照顧品質。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顯示,有13.3%高中職學生、18.7%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且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21.1%國中生和18.7%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自殺。張家銘呼籲,憂鬱症患者的親友應學習理解、陪伴及鼓勵患者就醫,才能能阻止憾事發生。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高齡化少子化趨勢 遠距照護讓健康管理走向家庭

擔心父母的健康,卻無法時時陪伴在側,這是許多子女心中的擔憂。結合醫療照護、資通訊技術、電子化醫療器材等跨領域專業的健康照護方式,讓家中長輩能更方便管理自身健康狀況。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至2025年預估每五人就有一為65歲以上的老人!健康照護服務方式從傳統「醫院床邊服務」,轉而以慢性病的「居家照護」與「生活服務」為主軸,關注點也從急症治療轉而以「預防保健」的角度。

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廣泛應用在預防保健、醫療與照護等相關服務上,「遠距健康照護(telecare)」結合了醫療照護、資通訊技術、電子化醫療器材等跨領域專業,讓民眾在熟悉的社區與居家環境中獲得健康照護與預防保健服務,達成「在地老化」。

美商ERA不動產與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芯盛健康管理合作,攜手推出遠距照護新模式,ERA除了不動產業務外,也結合英華達的生理量測系統設備「全家寶」、及健康管理,讓健康管理走入家庭。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