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童廁所性侵2學弟 打開手機全是「滿滿A片紀錄」…調解不認錯還咆哮!

北部某國小驚爆去年12月性侵案,兇嫌竟是名小6男童。該名小6童從去年12月開始至今2個月內,2度誘騙2名低年級學弟到性侵得逞。新北巿議員蔡淑君接受被害者家屬陳情,調查完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時,忍不住在臉書發文直呼「選服23年以來,從來沒遇到過這麼令人心痛的案子」;她更透露,犯案男童的手機全是A片瀏覽紀錄,調解時更是態度凶狠、不斷咆哮。

綜合報導,該名小6男童原先就讀外縣巿學校,5年級下學期因私人原因轉學至北部學校。據了解,該男童有情緒躁動、不易控制等狀況,一直是校方關注的對象。不過就在去年12月9日放學後,誘騙同校1對低年級兄弟檔到社區公廁,對其中1位性侵得逞。沒想到事隔1個月,男童再以相同手法拐騙1名2年級學弟,拖進學校廁所企圖猥褻,最後被班導師當場撞見。

案發後,該男童的母親決定讓兒子休長假,直到期末都未返校上課;而被害學生家長則是請託蔡淑君調解此事。據蔡淑君在23日凌晨的發文指出,原訂好在21日上午9時進行調解,因為地點臨時改變導致校長未出席,加害男童則是在父母陪同下到服務處與被害人進行和解。

期間,該男童態度不佳又不肯說明原委,使得溝通過程一波多折,而且男童始終不肯認錯,反而面露凶狠,對蔡淑君及自己的母親大聲咆哮,最後導致和解破局。蔡淑君說:「愛他的人受傷了,被他傷害的人還痛著」。

蔡淑君提到,經過家長同意,她瀏覽因童的筆電及手機查看,發現瀏覽紀錄全是成人網站,嚇壞所有人,包括男童的父母,並坦言從未看過如此令人心痛的案子。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兒童及少年不得「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有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血腥、色情、猥褻、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節目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物品」。

然而在人手一機的年代,小學生想要知道什麼資訊,幾乎都可以透過手機搜尋得到;若對性好奇的孩子,氾濫的成人網站就就造了扭曲的性觀念,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校園性侵悲劇。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重要性別資料2020年的統計,校園性侵案件的被害者共有427名,其中國小就佔了63名;加害者部份共有403名,其中國小佔了59名,未滿12歲的加害者就有21位。(艾以琳/綜合報導)

「選服23年來,從來沒遇到這麼令人心痛的案子!」

《蘋果日報》22日揭露了一起小六學童闖廁蹂躪2學弟的新聞,案件離譜程度,讓許多家長憂心地打電話到服務處來關心詢問⋯
「是的!」
淑君阿姨確實受理、了解案件來龍去脈,此不堪遭遇令人相當不捨,…

蔡淑君發佈於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 禁止一切性別歧視:允許跨性別進入女廁、參加女賽、重返軍隊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e Biden)20日晚間發布一項行政命令,將現行聯邦法禁止歧視的範圍擴大到LGBTQI對象。這項命令也要求學校,必須允許學童依照性別認同進入洗手間、更衣室或是參加學校體育賽事。

據美國NBC新聞報導,這項行政命令主要目的是「防止基於性別認同及性傾向的歧視」,影響範圍包括就業、住房和醫療保健。其中,最具爭議的是「學校浴廁」及「體育賽事」。根據白宮聲明指出,該命令是指出「跨性別兒童應該要專心學習,不必擔心是否會被拒絕進入他們性別認同的洗手間、更衣室以及體育活動。」任何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都必須落實上述命令。

不僅如此,拜登的幕僚也透露,總統簽署的15項行政命令,還包括推翻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跨性別禁止從軍令。也就是說,未來美軍將重新開放LGBT人士入伍。據悉,15項行政命令中,拜登要求行政機關「審查所有現行法規、命令、文件、政策、計劃及行動,確保它們與新政策保持一致。」

該爭議引發不少家長及學校教練的反彈。達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Dallas)教練安德森(Ryan T. Anderson)批評該命令「扼殺了女子安全及女子運動」,不排除透過訴訟來反抗。

美國「捍衛自由聯盟」(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法律顧問霍雨庸姆(Christiana Holcomb)則撻伐拜登政府忽視女童在學校的人身安全,及運動賽事女性的生理限制。他說:「政府的意思是,要女孩們跟自稱女性的生理共享私密的淋浴間和更衣室嗎?然後跟著女孩們一起參與女運動員賽事嗎?這不是平等、也不是進步!」霍雨庸姆呼籲學校團結,站出來捍衛女孩的權利。

福斯新聞(Fox News)周五晚間節目「塔克卡爾森今夜秀」(Tucker Carlson Tonight)主持人卡爾森對於拜登的「性別知識」感到吃驚:「拜登總統信奉男女沒有區別的信念,他以為這麼做就是為性別平等努力。但在科學從未證實心理性別的真實性下,他一口氣簽署了15項行政命令,犧牲全美女性民眾的安全,以換取LGBT的權利,我衷心希望他了解自己在做什麼。」(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債留子孫!花155億補助電信業者蓋5G 曾獻瑩嘆:這些錢都是跟下一代借的

立法院19日通過前瞻計畫第3期特別預算案2,300億元,其中最爭議一筆就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編列155億給5大電信業者蓋5G基地台,引發在野黨反對,最後在民進黨擁有多數席次優勢下獲得通過。對此,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在臉書表示,這些錢都是跟下一代借來的,大嘆政府何時才會真正重視家庭所需要的資源。

NCC解釋,在提出的「補助5G網路建設計畫」中,鼓勵業者採用國產設備,目標是在第3期後5G業者新設備,MIT品質比率達到4成,未來希望透過5G國產品牌的相關技術,接軌國際大廠成為供應鏈夥伴。

但這樣的做法等同NCC拿納稅人的錢補助電信業者蓋基地台,之後電信業者又再向民眾收電信費,消費者如同被剝兩層皮;況且,若政府本有意要補助業者,為何在招標時不載明,而是在招標完成,等到權利與義務確定後再幫助財團得標,動機令人匪夷所思。

對此,曾獻瑩表示,電信商年年獲利(去年全部電信業者加起來獲利超過500億元),為何還需要政府雙手奉上155億元?如此史無前例的天價,等同向台灣的下一代借錢。他指出,現在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已相當嚴重,未來的年輕人在出社會後就要揹負龐大的國家債務。

「年輕人低薪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政府看重嗎?」曾獻瑩強調,台灣需要未來的年輕人一起撐起來,但政府卻未投入相應的資源在家庭上,只是大把大把的鈔票補助財團,而且還是跟下一代借來的錢。

不僅如此,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痛批,這根本是搶子孫的錢來送財團,是明顯再不過的圖利行為,主張全數刪除;另外民眾黨及時代力量也認為該筆預算編列不妥,提案刪除或凍結。不過最後民進黨仍靠著優勢席次通過三讀。(艾以琳/綜合報導)

政府要「補助」電信業者155億?!
電信業者不是很有錢嗎
為何要補助大企業155億呢?

這些錢都是跟下一代借的
採取舉借債務來支應

去年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政府對家庭看重嗎?

年輕人低薪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
政府看重嗎?

大把大把的鈔票…

曾獻瑩發佈於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陸女星鄭爽遭爆找代孕又棄養 錄音檔曝光:孩子打不掉,快煩死了!

中國女星鄭爽被爆出與前男友張恒在美國代理孕母生下2個孩子,期間要求代理孕母墮胎不成竟想棄養,甚至有疑似鄭爽的錄音說:「孩子真的打不掉了,他媽的,我都快煩死了。」言論引發網友砲轟。鄭爽19日在微博證實自己就是那位「大傻丫頭」,把自己的錯要家人承擔。

綜合報導,鄭爽與張恒的戀情在2018年公開後,幕前幕後都愛得甜蜜,不僅一起參加綜藝節目,更合資開公司。但好景不常,2人分手後就扯出有財務糾紛,雙方因此對薄公堂。日前有消息傳出,2人曾在美國結婚,期間找過代理孕母分別生下2個孩子,但遭到鄭父反對,還希望代理孕母墮胎。

根據一段曝光鄭爽和張恒父母對話的錄音內容顯示,鄭父一開始就表明2個人分離後都養不起,直言「要棄養」,此舉遭到張恒父親拒絕並警告對方這是犯法行為;雙方協商未果,鄭爽母親最後只好緩頰表示,若墮胎不可行,那麼就讓其他人領養,而且不要再見面;期間鄭爽還說道:「這2個孩子真的打不掉,他媽的,我都要煩死了。」。

消息曝光後,張恒第一時間發文,表示自己和家人滯留在美國,全是因為要保護2個年幼的孩童,而非為了債務潛逃到美國,且痛批鄭爽不願報戶口,使小孩無法回中國。據張恆友人爆料,鄭爽共找了2名代理孕母,2個小孩的出生時間只差了2周,出生地則不同。

鄭爽則是因棄養風波演藝生涯跌入谷底,不僅被時尚品牌PARDA終止所有合作關係,中國廣電總局更把她列為劣跡藝人,電信及電視上所有節目內容均火速下架處理。對此,鄭爽在19日下午發表聲明證實此傳聞,並提到自己所做之事沒有「違背國家的指示」,在境外更是尊重「一切的法律法規」,強調這是她最真誠的回應。

但就在鄭爽聲明不久後,中國央視官方帳號便以「代孕棄養法律道德皆難容」打臉,批評「某明星疑似代孕欲棄養,是踐踏底線的行為」,更發文表示「我國禁止以任何形式實施代孕望周知」。事實上,中國法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亦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

本身是上海人的廣告小妹也忍不住痛批「渣渣真的不分性別」。廣告小妹表示鄭爽做了一個最壞的示範,「先是在代理孕母懷孕近 7 個月的時候,動起了墮胎的念頭⋯墮胎嚴重損害女性健康,請同為女性的鄭爽為代理孕母想一想」;再來,鄭爽不願配合簽文件辦手續,讓張恒跟孩子無法回到中國,她感嘆:「為了自己,不顧孩子、不顧男方、不顧代理孕母,渣渣真的不分性別」。(艾以琳/綜合報導)

守護第一線醫護 新型氣霧器面罩防病毒飛沫傳播

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共五名醫護人員染疫,抗疫現場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軟體與裝置刻不容緩!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發以潛水面罩為靈感,結合HEPA過濾網所研發之「新型氣霧器面罩」,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室內環境飛沫傳播;有別於傳統治療蒸氣面罩,造成氣溶膠散播,增加院內感染風險。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發的「支援7國語言的智慧平板問診系統」能夠消弭語言隔閡,使得外國人士不致成為防堵疫情的缺口,且大幅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一方面從實質面降低環境污染的風險,一方面透過裝置提供保護,達成安穩醫護人員暴露在風險中緊張不安的心情,從源頭基礎管理落實確保醫護人力的穩定工作。

智慧平板問診系統支援7國語言,不讓語言隔閡成為防堵疫情的缺口。(圖片提供:國立成功大學

這一波抗疫行動中,在眾多新冠肺炎預測系統中,台灣健保署與成大合作,運用成大胸部X光人工智慧判讀肺炎系統模型,導入現有的肺炎影像資料;系統已於台灣健保署網站上線,提供全國醫院申請使用,持續以研究量能為國家堅守疫情防線。

由國立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總策畫的《知識為光-成功大學的守護與實踐》一書,於今(19)日舉行新書發表暨座談會,這本書的出版,記錄著防疫期間,在每個崗位孜孜不倦的成大人。同時也把成大和附設醫院在科學抗疫上的經驗淬取出來,為知識的傳承留下典範。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劉秉彥、急診部主任林志豪在座談會的現場說明,成大在科技輸出無國界、保護第一線醫護安全這兩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具體成果。例如,成大整合跨領域資源緊急完成的緊急救治醫療原型屋設計,在去年4月底就以開源方式(Open Source)分享給全世界下載使用,當各國面臨緊急事件時,能立刻上網取得協助,迅速構建完成緊急醫院。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風向觀點:有向錢、權看的司法高官,皇后的貞操還在嗎?

一群審、檢、調、警高官長期接受富商的邀宴、餽贈,甚至指引股票內線。這些司法、檢調、警政高官,有些曾經貴為公懲會委員長、行政法院院長,有的是前任或現任地方法院的檢察長、現任的警政署副署長,還有些是專門摘拜發伏的調查局調查官。這場「廿一世紀官場現形記」,若被稱為司法史上最大醜聞,恐怕一點都不為過。

事發之後,這些職司國家正義的司法人員均口稱冤枉,表示收受贈品與其職務毫無對價。不過人民一定心裡都在想,怎麼富商不請我吃飯,不送我襯衫,不告訴我哪支股票可以買,專門告訴你們這些調查、審判罪犯的人?這樣有案件在身的富商請你們吃飯,送你們禮物,還告訴你們如何致富,聰明如這些大官,你們自己不覺得奇怪嗎?如果別的司法人員幹這種事,你們認為如何?

好笑的是,這些一天到晚在查案的司法人員一定沒有想到,他們是栽在富商的27本筆記本裡。顯然,富商的股票、飯局、禮物,不是給人白吃白喝的。每次富商花在這些高官身上的,他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等到有需要的時候,這些筆記本就發威了。富商厲害就在這裡,他在餵毒,餵這些司法人員吸毒,然後用這些賄賂的證據把這些司法人員控制在手裡,如果受賄者聽話,富商就會像供應毒品一般,讓這些司法人員繼續吃香喝辣;但如果有朝一日這些高官不聽使喚,富商就會威脅讓筆記本出現在江湖,逼得這些司法高官不得不繼續吸毒,聽富商使喚,在富商涉及的司法案件上下其手。

事情的邏輯就這麼簡單。天天在調查、審判案件的司法人員若真不知道,應該沒有資格位居公堂之上。不過更離譜的是,司法院評斷接觸富商的司法官清白標準,竟然是「五」-收五件襯衫、吃五次飯以上,才要送人評會懲戒、送監察院彈劾。人民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是「五」?法律上的「五」有什麼意義?假如說收第一次是搞不清楚、誤收,二次應該就知道有鬼了,了不起事不過三,為什麼還要與富商接觸五次?難道,臺灣的司法就這麼不堪?過去所謂司法人員「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富商的筆記本證實,部分司法、檢、調、警人員,不就到了人盡可妻的地步?

最後,我們要說,不是只有金錢、邀宴、禮物,「官位」才是最可怕的魔戒、毒品。那些想利用「一想到你啊」、裙帶關係、甚至是承上面的意思做成解釋,然後可以讓自己位居軍、警、政、司、調等最高位置的公務員們,爾俸爾祿、民脂民膏,請你們記得,人民的眼睛並不迷失,筆記本不只在富商、高層的抽屜中,也在人民的心裡。

吃葉黃素護眼? 專家揭5個常見錯誤觀念

彎著脖子緊盯手機的「低頭族」除了要小心頸椎退化,用眼過度導致眼睛痠澀、紅腫、脹痛、畏光、視力模糊,使得「葉黃素」在保健食品的詢問度名列前茅,它真的這麼神奇嗎?對眼睛相關疾病都有幫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威廷表示,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它和玉米黃素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鏈,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藉此調節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

林威廷提醒,日常生活可以多多攝取下列富含葉黃素的食物

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芥藍菜等。

黃色蔬菜: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

水果:柳橙、奇異果、葡萄等。

蛋黃。

當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該如何補充?林威廷說,市面上含葉黃素保健食品分為兩種:游離型與酯化型,游離型分子量大約只有酯化型的1/2,一般也認為吸收率較佳。

酯化型雖具有較好的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須透過腸道酵素輔助,將其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且最好搭配油脂一起服用,若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較不建議食用此類型的葉黃素。

有研究認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6 mg(毫克)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 mg。葉黃素多吃無益,若不小心攝取過多,還可能有皮膚變黃的問題。另外,建議不要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因為產生競爭吸收,使得葉黃素吸收率下降。

林威廷分享一些對葉黃素常見的錯誤觀念:

1.葉黃素對眼部任何疾患皆有幫助?

補充葉黃素在一般健康人眼睛保健方面,可增強黃斑部功能,使視力增進,視覺敏感度增強,長期補充葉黃素,可降低老年性黃斑罹患率。但對於其他黃斑部疾病,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定論。

2.葉黃素吃了馬上有效果?

葉黃素具有累積性,口服約2週後,血液中濃度明顯上升,但黃斑部中的濃度卻未顯著增加,必須至少連續補充2至4個月後,黃斑部葉黃素的濃度才會有意義的增加。簡單來說,葉黃素的保健效益不是立即性,必須連續服用2至4個月,才能顯著提升視網膜黃斑部中的葉黃素濃度,達到抵禦藍光效果。

3.葉黃素的含量愈高愈有效?

長期且持續服用才是最重要關鍵,短時間內服用高含量葉黃素,只是讓血中濃度快速上升,但若想讓黃斑部內的葉黃素濃度達到保護效果,天天服用比久久吃一顆有效。

4.除了葉黃素外,其他成份愈多愈好?

不一定。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所需營養素也不一樣,只要仔細評估個人缺乏的保健成份含量是否足夠即可,以免徒勞無功。

5.大家都稱讚的產品最好?

評價高、口耳相傳的保健食品,不一定最適合自己。選購產品時須將自身狀況、有無服用其他藥品及保健食品等因素一起考量,其他人的使用情形僅供參考,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高雄家長團體贈校園防「液」 愛心催化喚廠商共襄盛舉

原本來自「高雄市家長協會」的一位黃姓媽媽,基於對疫情的關心及對校園防疫的支持,自費提供各國小「電解氣態二氧化氯水溶液」稀釋成「消毒殺菌水」,作為學童及校園環境清潔使用。想不到,經過該協會催化,竟然喚起廠商的共襄盛舉,成為擴及對全市所有小學及特教學校,約250所的贊助,總市值超過60萬。

1月18日上午9時,多位校長會長齊聚鳳山行政中心中庭接受捐贈。儀式開始,由市政府機要秘書黃怡璋及教育局李黛華專門委員致詞,感謝主辦單位「高雄市家長協會」及「寶淨科技有限公司」、宗教團體聯合祈福,並致贈感謝狀。稍後由「靈鷲山佛教教團」與「基督教牧師」等攜手,與現場貴賓同為台灣及高雄市「疫情退散,無災無難」作宗教聯合祈福,場面極為感人。

「高雄市家長協會」這位黃女士在會後表示,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為了協助校園腸病毒的防治,常常都會捐贈類似的「消毒殺菌溶液」給自己孩子的學校。由於憂心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今年她想化小愛為大愛,向協會表示願免費提供同樣的溶液給更多學校,希望協會能拋磚引玉,協助募得溶液的裝運物流費用,捐贈給高雄市所有小學,作為校園防疫使用。

接洽「寶淨科技有限公司」後,決定採用其產品「電解氣態二氧化氯水溶液」,目標每校贈送6公升原液(學校再自行稀釋為120公升消毒殺菌水使用),總市價超過60萬!

為炒熱活動,高雄市家長協會遂要求廠商「客製化包裝」,將家長最在意的品格教育,以「禮義廉恥新詮釋(3.0版)」加註在標籤及外箱上,隨著贈品推廣到各校,在防疫的同時,也表達家長對校園品格教育的關切與支持。

高家會請廠商將家長關切的品格教育,加註在標籤及外箱上,隨贈品推廣至各校。(圖片來源:高雄市家長協會提供)

此點子推出,立刻獲得多方支持、推動,「寶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君豪表示,除裝運物流所需費用仍需協會自籌外,這250所學校的原液,由公司免費提供以共襄盛舉!

與會的「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代表焦常務監事及「中華民國全國家長協會」代表也同聲表示,「品格教育」是家長心中最軟的那一塊,希望能夠將心中的「禮義廉恥」給予新的詮釋(3.0版),結合新課綱精神,從刻板印象中蛻變重生,作為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註:
禮義廉恥1.0版,春秋戰國時代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義廉恥2.0版,民國28年,蔣中正將「禮義廉恥」訂為共同校訓,「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義廉恥3.0版,品格教育
「禮是尊重互敬,義是誠信共好,廉是得所應得,恥是自省覺悟」。這個新的詮釋符應新課綱所推倡的「自發(恥)」,互動(禮),共好(義)」精神,並強調社會公義(廉)。-王立昇教授

(教育中心/綜合報導)

性教育超前部署10歲開始 父母要成為孩子第一個老師

儘管台灣墮胎合法,仍有不少女性因墮胎產生身心的陰影。38年來幫助無數小媽媽走過難關的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解慧珍女士在【風向新聞愛家百問】表示,先要思考的不是墮胎本身,而是兩人是否在一個對等、有承諾及負責的關係;同時她也向家中有未成年者的父母喊話,性教育應該10歲就開始,父母也理當成為孩子第一個性教育老師,如果等到青春期再面對這些事,病急亂投醫的結果當然就無可避免。

網路上充斥著「墮胎只是個小手術」、「吃顆藥丸就沒事」、「胚胎就像一團組織,就像割掉盲腸一樣」,認為胚胎不是生命或是輕看墮胎帶來負面影響的片面資訊,解慧珍認為當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墮胎時,這些只是支持的理由而已;至於胚胎就像一條盲腸,她認為,胚胎有心跳、有思想、在第10周時連手腳指紋都已生成,漸漸長出人形,怎麼看都跟組織完全不同,因為想墮胎就否認科學的研究,這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墮胎不是你今天要不要吃麥當勞這麼簡單的問題。」解慧珍表示,與其事後再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接受墮胎,事前做一道避孕手續其實不難;雖然保險套或避孕藥不能保證完全有效,但在意識中有保護自己、保護別人的準備,這才是個負責任的態度。

另外,家長的角色也相當重要。有些家長在乎子女唸什麼科系、做什麼工作,要子女先做好準備,卻對於孩子未來要託付一生的對象卻絲亳不討論。她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抱持著「沒關係啊,懷孕去墮胎就好了」的心態來教育子女,那難道要孩子在戀愛交往自己去碰運氣嗎?這對孩子來說也未免太殘忍。

家長的角色極其重要,解慧珍建議10歲就開始「超前部署」性教育。告訴孩子,有性慾需求不是件羞恥的事,但在沒有準備好之前是需要被合理的限制。父母能用開放的心態來談性教育,同時也是在建立跟孩子的信任關係,「讓孩子知道可以信任你,以後他就不需要單打獨鬥。當父母陪著他一起去面對,也就能避免病急亂投醫的狀況了。」

其實這有點類似財務管理。父母教孩子想要的東西自己存錢買,但同時建立孩子「延遲享受」的觀念,不必第一時間買到想要的東西;教孩子分辨是想要還是需要,先把錢儲蓄起來,未來才買得起真正想要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沒有準備好而延遲發生性行為,未來孩子面對性關係就能較謹慎。

解慧珍回憶起曾輔導過1名10幾歲的少女,發生性行為的理由是害怕失去她的男友,所以不敢對他說不,「因為這個女生家庭沒有愛,她認為父母已經不是很愛她了,沒有關心她了,於是她更想抓住男朋友,最後在男友半推半就的脅迫下,就免為其難答應了。」

結果少女不小心懷孕,也在男友說服下去墮胎;結果男生的心態反而變成「反正妳已經沒有小孩了,那也就沒必要糾纏」最終還是走上分手一途。她感嘆地說:「當初女生就是為了留住男生而發生關係,最後墮胎還是留不住男生,繞回來原點。」。

解慧珍再次強調,問題不在墮胎而是兩人的關係。如果一段不平等的關係,在恐懼或壓力下發生性行為,那就要問自己「我願意為這段不持久的關係傷害自己嗎」;反之,若兩人有感情基礎,那就要告訴自己「沒有準備好那就不要發生」。她表示,在性解放浪潮下,以「性的快樂為至上」鼓勵人們享受性愛,卻忽略性關係才是真正嚴肅的事情,因為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不可逆。(艾以琳/綜合報導)


● YouTube看《愛家百問》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dbxv5WpIo
● Podcast 聽《愛家百問》 ➔ http://bit.ly/3pRJmTq

意外懷孕墮胎就好? 解慧珍:墮胎背後才是難解的人生習題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中央健康保健署的統計,2017年墮胎人數約24萬,然而醫生公會卻推估人數高達50萬,其中的黑數難以估算;另方面,衛福部及教育部也均未能確切掌握未年年少女懷孕的人數,導致政府對未成年懷孕現實狀況的了解嚴重脫節;一旦懷孕,她們也是最容易尋求墮胎方案的一群人。38年來幫助無數小媽媽走過難關的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解慧珍女士在【風向新聞愛家百問】表示,給這些未成年少女墮胎的選項前,她們也必須要了解背後還有更難解的人生習題。

墮胎手術對於現今醫學科技來說門檻並不高,再加上歐美蔚為風潮的女性身體自主權,墮胎是大多女性在意外懷孕時優先考量的選項。與其給出要不要墮胎的答案,解慧珍則是希望這些女性先問問自己:「妳為什麼會懷孕,性行為的基礎是什麼?」。

墮胎的理由其實不外乎素昧平生的一夜情、熱戀情侶一時失控、婚外情的意外,或亂倫強暴,當然沒有生育計劃的夫妻也有可能。解慧珍表示,如果發生性行為的基礎是純粹滿足生理,那會選擇墮胎的機率自然提高,「如果發生性行為的原因很隨性,也會用同樣的心態去解決問題,因為那是最方便的捷徑。」

解慧珍說,這樣的態度其實會為自己的人生製造很大的隱憂,之後再發生性行為又墮胎的狀況會不斷地上演,而且這次處理的是墮胎,下次就不保證「只是」懷孕,甚至可能付上性病或愛滋病的代價,「會把自己曝露在沒有保護的危險下的人生態度,這代表著妳可能也沒有認真地善待自己。」

那麼假設懷孕的前提是和對方有感情基礎,那麼就更要知道,墮胎也可能造成雙方關係的裂痕。解慧珍舉出曾輔導過的案例,一對未成年情侶意外懷孕,女方被男友「我還是愛妳,只是我們現在不適合生小孩」的理由說服墮胎。原以為問題解決掉了,沒想到兩人的關係出現了變化。

解慧珍說,這個女生把自己珍貴的第一次交給了對方,因此把安全感都投注在男生身上,開始變得沒有自信,但男生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化。不過當兩人發生不愉快的時候,裂痕就浮出水面了。女生向對方哭訴當初墮胎的犧牲,男生當下只覺得被女友、以及這段關係給綁架了。然而關係降到冰點,女生仍不願離開對方,因為害怕墮胎的事可能會被男友傳出去,最後被別人指指點點,就再也找不到男朋友了。

雖然處女膜不該跟價值觀相提並論,但女生會想珍惜自己的第一次並沒有什麼不對。解慧珍說,也就是因為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墮胎的少女,受傷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心靈層面,「結果兩個人因為墮胎衍生出更多問題了。」

大抵來說,未成年男女在發生性行為時對「自我認知」還不是很清楚,兩人在錯誤中沒有學到教訓,之後重蹈覆轍(再懷孕)的機率就更大,最後不是女生傷痕累累離開對方,就是兩人勉強進入到婚姻;然而因罪咎感而成立的婚姻,通常就是游走在危機邊緣。

解慧珍認為,這樣的代價對未成年男女來說是一輩子。她認為,兩人相愛絕不是進入婚姻的唯一條件,必須要有經營長久關係的共識,才可能進階到為彼此及新生命負責的階段。「兩性關係是多麼親密、影響一輩子的事,難道不值得你好好想想再行動嗎?」(艾以琳/綜合報導)


● YouTube看《愛家百問》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dbxv5WpIo
● Podcast 聽《愛家百問》 ➔ http://bit.ly/3pRJmTq

忽視經痛!忍到一身病 28歲妙齡女長皺紋

女性千萬別輕忽經痛問題,等到子宮發出抗議時就後悔莫及!一名28歲妙齡女因忽視子宮保養嚴重經痛,忍到全身出狀況,還得用手強壓小腹才能讓經血流出,明明才28歲臉上竟有皺紋,後續更引發焦慮,原來是錯誤生活習慣惹禍。

TVBS《健康2.0—挖健康》邀請中醫師黃獻銘告訴大家如何調養子宮。黃獻銘曾收治一名28歲張小姐,每到經前就出現頭暈、虛弱無力、腰痠等現象,經期間劇烈經痛更是家常便飯。一開始自行吃止痛藥了事,之後嚴重暈眩誤以為自己中風,差點丟了工作,直到送急診後才被轉往中醫求助。

黃獻銘觀察張小姐臉色黃、細紋多,是典型的氣血虛弱。詳細問診後,發現她每次月經來,即使吃止痛藥也無效,月經量很少,壓小腹時甚至壓得出經血 ,診斷為宮寒,原來一切都是錯誤生活習慣惹禍。

四物加四君子完整調理

張小姐平時愛吃冰,不管天氣再冷也會吃冰塊,黃獻銘認為這是引起虛寒的NG行為;又因怕胖不敢吃飯,只吃生菜沙拉和蔬果精力湯果腹,導致氣血虛弱,連體內燃燒脂肪的能量都沒了,結果變得易胖容易感冒。

黃獻銘提醒,氣血不足容易引發憂鬱,嚴重可能引起恐慌症。張小姐也因此向身心科求助而服用了抗焦慮藥,加上錯誤養身習慣,明明很累卻睡不著,身體又無法燃燒脂肪,只好吃更少,落入吃越少越胖、經痛無法解決又睡不著、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最後藉由中藥和針灸治療,調理患者的子宮和氣血後才開始逐漸改善。

黃獻銘補充,在中醫觀點裡,子宮靠近人體核心,若子宮(核心)都無力,全身的肌肉都容易虛弱。而血是比氣還要更濃稠的能量,吃補血藥之前,身體要有足夠的氣才能消化它,否則效果有限。

臨床上,中醫為了解決現代女性月經後吃四物會拉肚子的氣虛現象,會另外再加四君子先補氣,提醒平常女性保養除了四物 (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也可以加入四君子(人參、白术、茯苓、甘草),才能完整調理。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間質性膀胱炎苦不堪言! 尿急、夜尿、下腹痛最常見

一名35歲陳小姐,飽受頻尿、膀胱痠痛的困擾,1小時最多要跑上6趟廁所,夜夜難眠。業績壓力讓她的症狀變本加厲,影響生活及工作品質,苦不堪言,就醫檢查發現為間質性膀胱炎。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30到60歲的女性,頻尿、尿急、夜尿、下腹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當恥骨上膀胱區痠疼難耐、脹痛長達三個月以上,合併有頻尿、急尿感與夜尿次數增多等情形,建議至泌尿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張雲筑指出,間質性膀胱炎需排除急性細菌性膀胱炎、尿路結石、膀胱腫瘤或膀胱過動症等泌尿道疾病,藉由系統性的問診與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病因。

長期身心壓力、免疫疾病相關

間質性膀胱炎確切的病生理機轉仍未明朗,研究顯示可能與長期身心壓力、焦慮,或本身有過敏、免疫方面疾病相關。患者應盡量維持身心的平衡,過度緊張擔憂反而加重病情。

張雲筑說明,間質性膀胱炎種種不適症狀來自於膀胱壁的慢性病變,包括黏膜層的損傷、組織中肥大細胞聚集、神經傳導途徑異常放大疼痛訊號。

每當漲尿或憋尿時疼痛加倍,疼痛的位置在下腹部恥骨上方,排尿後疼痛會減輕,為了緩解疼痛感只好常常跑廁所,但相對也帶來工作及生活上的不便,除了遭受旁人異樣眼光外,反覆發作的症狀常讓患者輾轉難眠。

張雲筑表示,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首先是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養成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或添加物過多的食品,減少咖啡因及酒精的攝取,調節身心壓力,並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如膀胱水擴張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以內視鏡檢查膀胱是否有傷口,並將傷口擴張誘發癒合。倘傷口明顯則以膀胱藥物灌注治療或物理治療。病況嚴重的患者因膀胱反覆發炎結疤而嚴重萎縮,需考慮手術治療。

張雲筑提醒,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使患者身心俱疲產生惡性循環的症狀,因此需要與醫師同心協力、耐心地面對病況與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有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一夜十尿!人生變黑白 醫揭4原因造成夜尿

一名65歲張先生即將退休,卻突然開始頻繁夜尿,一個晚上曾起來十幾次,站在馬桶前不是尿不出來,就只尿了二、三滴,嚴重影響生活。檢查發現,因為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即將退休引發的焦慮,產生夜尿問題。

振興醫院泌尿部楊景偉醫師表示,夜尿指當一個人在主要睡眠期間醒來而去小便,發生率隨年紀增長比例越高,20至40歲發生率約二成,60至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有4種原因造成夜尿。

全日多尿

若民眾24小時的總排尿量超過體重(公斤)x40毫升,例如一個60公斤男性每日排尿總量超過2400毫升,即診斷為全日多尿症,可能要考慮糖尿病、尿崩症或多渴症而引起全日多尿症。

夜間多尿

正常人一日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3%以上,原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其次身體血液於夜間時回收至腎臟而導致夜尿過多,多跟系統性慢性病有關。此外,睡前喝太多液體亦會引起夜間多尿。

容量減少

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而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女性朋友如果有泌尿道感染發炎,亦會造成尿急、夜尿等症狀。

睡眠障礙

睡不好的人晚上會起床排尿,精神性原因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引起睡眠問題而產生夜尿;心理性原因如有些人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尿量一點仍必須把尿液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的。

夜尿患者常合併二種以上原因,張先生就是如此,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同時又合併憂鬱症,引起睡眠障礙而產生夜尿。

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四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

楊景偉指出,利尿劑引起的夜尿患者,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讓利尿作用時間提早於睡前完成,改善夜尿的次數;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夜尿才會改善;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對夜尿會有幫助;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

此外,對於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的病人需以導尿來改善問題。如果有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臨床症狀。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嗅覺刺激大腦! 氣味助失智症者喚回記憶

「母親失智嚴重,該怎麼讓她感受團圓的氣氛?」「父親失智多年,但近來記憶力愈來愈差,過年對他還有意義嗎?」每逢年節前夕,總有不少孝順兒女提出這樣的疑問。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的確比較差。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袁瑋主任表示,許多人都經驗過類似情境,被氣味喚起過去的一些回憶,而且往往是有情感的回憶。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有趣的關聯,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杏仁核與海馬迴)。

辨認氣味助失智症患者喚回記憶

袁瑋指出,常聽失智患者家屬說,長輩過去很擅長料理,現在味道差很多了,大家變得不愛吃、長輩也很挫折,或擔心失智長輩忘記關火,禁止長輩踏進廚房。其實,辨認氣味是一種運用大腦認知的過程,除嗅聞外,還要與記憶連結才能辨識出味道,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

袁瑋說,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近年國際上對預防失智、延緩退化,強調多元生活介入,其四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中。

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在失智長者的情緒、動力、認知刺激都有幫助,不強調病症或功能的缺失,更著重最大化的運用個案仍保有的功能、提升動機、發揮大腦網絡的代償功能及避免進一步腦功能的退化,來維持個案自尊與自主的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改善執行功能。

法國有間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白天活動以烹調料理為重心,烹調後大家要著正式服裝,好好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式料理,有創意又保有法國文化,活動設計相當吸引人。(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延伸閱讀】失智症年輕化! 醫揭6招延緩失智失能

【延伸閱讀】中醫也能緩解失智症 減輕頭痛恢復情緒

中醫也能緩解失智症 減輕頭痛恢復情緒

65歲的林先生,過去從事服務業,原本個性開朗、做事有條不紊。大約一年前開始,家人發現林先生反應變得遲鈍,時常木訥寡言且食不下嚥,林先生也覺得自己的短期記憶力與注意力大不如前,且因頭痛頻作而感到困擾。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除接受西醫治療,也尋求中醫輔助治療,經以中藥與針灸,頭痛頻率大幅降低,食慾也有明顯的改善,與家人的互動也提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鍾奕璇醫師表示,記憶力減退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以中醫而論與心、髓海相關,而肝、脾、腎等為相關的臟腑。若腎精不足可能導致腦部髓海空虛,治療原則為補腎益髓、益氣生精。而「脾主運化水液」,治療原則為健脾化濁、豁痰開竅。

中醫與認知失調

另外,中醫認為精神狀況與肝氣疏泄相關,失智症患者的個性改變及情緒問題皆與肝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治療則以清心平肝、安神定志為主。

鍾奕璇指出,林先生為腎精不足導致虛熱上衝,以及心脾兩虛而致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故選用大補腎湯與歸脾湯加減,達到補腎填精、益陰瀉熱、補血益氣、健脾養心的功效。

另外,選用百會、四神聰、神庭等穴道進行針灸治療,增進腦部的活性,協助提升患者認知能力、記憶力。經過兩個月的中藥與針灸療程後,林先生的頭痛頻率大幅降低,食慾有明顯的改善,更自覺記憶力與專注力提升;家人表示林先生對於事物較有反應、較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再沉默寡言。

「三動二高」預防失智症

鍾奕璇提醒,把握「三動二高」的原則,預防失智症。

三動即「大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如:多參加社交活動與人互動。也可以多從事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或是舞蹈類活動,除了可以運動,也能藉由記舞步達到動腦的目的。

二高為「高度學習」及多吃「高抗氧化」的食物。可以多吃高纖、高抗氧化的「地中海型飲食」,著重在全穀物、豆類、堅果和蔬果的攝取。此外,也要遠離菸、酒、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更要慎防跌倒所造成的腦部傷害。養成「三動二高」好習慣,與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預防失智症上門。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延伸閱讀】失智症年輕化! 醫揭6招延緩失智失能

【延伸閱讀】突然「閒下來」65歲退休族易患失智症 專家建議:每天朗讀有益處

這麼做「傷腦筋」!睡眠不足、營養不夠小心罹「失智症」機率增

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TDS)的報告,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萬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萬783人,每12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80歲以上長者更是5位就有1位失智。康寧大學護理科主任呂莉婷在【風向新聞愛家百問】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是不可逆的傷害,呼籲在年輕時就做好護腦的預防。

呂莉婷表示,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包括中風、帕氏森金症,現代文明病糖尿病及憂鬱症也都屬於高危險群。糖尿病是因為患者血液中糖份過高導致血液濃稠,連帶影響腦部及末稍的血液循環;那麼憂鬱症會因為缺乏跟人的互動所導致。

事實上,光是「運動」就可以幫助大腦活動、來預防失智症。社區的日照中心就會安排一些活動,例如需要記「動作」的舞蹈,如排舞、土風舞或體操;有些則是著重在「腦部訓練」活動,如桌遊及手作等等,近年來流行的園藝輔療也有用上。長者透過種植花草,維持嗅覺及觸覺的活動,同時學會付出愛。

呂莉婷指出,主要是設計一些活動讓長者感覺具有挑戰性而刺激大腦活絡。不過她也發現男性長者的需求和女性不同。「有些伯伯對手作活動不感興趣、很無聊,再加上據點大多是女性長者居多,相較男性不擅社交的個性,會覺得在據點做的事實在太婆婆媽媽了。」因此發展了針對男性長輩的活動,如手機課程、3C產品、攝影及運動方面等。

另外,失智症跟「睡眠」還有「營養」也有很大的關係。有研究指出,10點以前就寢、睡眠時間控制在6~7小時就能大幅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問題。呂莉婷表示,熬夜是最傷腦的事,擁有好品質睡眠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到失智症。

而在另項研究中指出,吸收豐富的「蛋白質」也能有效預防失智症,如垂手可得的雞蛋就是最佳營養來源、再來是肉類跟內臟;植物性的蛋白質花生及黃豆也可代替,只是成份少了動物性一半。呂莉婷說,社區日照據點做的「共餐」就是很棒的活動,透過大家一起吃飯可以增加人際互動、培養好的心情,同時營養也照顧到了,「對於一些獨居的老人來說,沒有家人料理三餐,大多用餅干跟饅頭果腹,共餐真的會改善長者一些營養不足的問題。」

對於同住者來說,超初期失智症患者照顧起來沒那麼吃力,但照顧有一定程度的失智長輩,那就真的壓力很大了。呂莉婷給同住者的建議是「不要跟長輩起衝突」,要認知到當失智長輩有幻想甚至被害妄想症狀的原因是疾病,而非針對性的行為,一定要有同理心來對待。

她表示:「因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通常都很短暫,長輩若堅持就先順著他,我們就是等他到忘了堅持的理由,再引導回到原本我們要做的事。千萬不要否定或起衝突,這樣雙方都會很疲憊」。

呂莉婷最後建議,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從年輕開始就要注意三高、體重等代謝疾病問題,來避免前端疾病如糖尿病及中風,「最重要是保持運動習慣,不要讓大腦一下子停頓,才不會提升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艾以琳/綜合報導)

失智症年輕化! 醫揭6招延緩失智失能

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預估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症患者將會成長三倍之多;台灣目前已經有超過28萬名的失智症患者,預估2065年更會有90萬人。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暨亞東紀念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醫師在【風向新聞愛家百問】表示,建議50歲以上民眾透過6件事,多運動、多動腦、健康飲食、充足睡眠、減少壓力、增加人際網絡,來延緩失智失能。

甄瑞興在診間曾遇到患者詢問,幾天前去市場,原本要買3項東西,結果漏買了豆腐這一項,很擔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失智症;其實,幾天前忘記的事,現在卻記得了,代表只是短暫性的遺忘,不必太過擔心。

甄瑞興指出,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代表認知功能可能出現障礙了。

1.重複發問,重複買東西不停詢問相同的事情,或打開抽屜發現重複買了同樣的物品。

2.疑東疑西、出現視幻覺:常有失智者懷疑另一半有外遇、誤以為他人想偷竊,視幻覺是看到去世的親人或看到動物居多。

3.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

4.處理事情的能力變差原先邏輯好的人,可能突然忘記遙控器怎麼操作,或是不曉得如何使用提款機。

甄瑞興強調,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千萬別認為老了就會失智,忽略就醫的重要性,懷疑家中長輩有失智症時,找出原因,即時診斷及治療才能延緩退化。

國外的蒙特梭利的認知悠能(DementiAbility)運用在失智症照護上已發展多年,遍及加拿大、澳洲、英國、美國甚至香港,對患者幫助甚大,甄瑞興去年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蒙特梭利式藉由配合每位失智症病患的能力與興趣,將生命的意義帶入生活認知悠能(DementiAbility),將dementia(失智症)& Ability(能力)做結合。希望根據患者現有能力增加日常生活意義,也協助照護及支持者到這些能力。

甄瑞興強調,以往認為失智症患者只能聽天由命、任其惡化,他們的記憶並非突然消失,而慢慢流逝,但大部分患者仍有一定的能力,透過個人化的活動可有效延長擁有能力的時間。「認知悠能」強調在地老化,就在社區式照護中心接受失智照護,因為環境熟悉,且許多親人朋友就在周遭,反而讓失智症患者願意主動參與團體活動,不會產生焦慮。

甄瑞興提醒,做到以下6點可以延緩失智失能。

1.多動腦。

2.多運動:依據個人興趣來執行,在國外可用掃落葉或剷雪來代替,家庭主婦可以在買菜提重物時快走,有點輕微的流汗、微喘,心跳跳到100下以上就算運動,增加腦部循環減少中風機率。

3.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少吃紅肉與甜食。

4.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給身體修復損傷的機會。

5.減少壓力:壓力激發荷爾蒙改變,造成類澱粉沈澱。

6.增加人際網絡:常出去走動參加課程或做志工。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風向觀點:年輕人用生育數來表達對當今政府的不信任

做為家庭政策的專欄,風向觀點始終關注家庭與人口的變化。2020年12月,出生人口突然較11月爆漲了2,891人,較11月多出20%,跟2019年12月突然增加2,329人的情況非常異曲同工。難怪會有人口學者對政府掌握數字的能力苦笑,預言今年元月份的出生人口,會如去年一般又突然掉下去。原因為何,可以想像。

不過無論如何,2020年的出生人口為165,249人,打破1949年政府遷台以來新低。2020年異性婚也僅有119,315對,較2019年少12,270對,也創1975年以來次低,。上次結婚對數低於12萬對,是金融海嘯的2009年,適婚者面臨失業,結婚意願大減;2020年雖有COVID-19,然臺灣向世人宣告防疫得當,百業一切如常。2009年臺灣經濟成長率-10.24%,2020年前三季平均仍有2.26%,不婚的原因,難道是怕婚後夫妻互相傳染?

有一個數字非常值得警惕。由於台灣民情為「婚、生包裏」,意為生育行為大多於婚姻之內,長久以來每年非婚生女子比例沒有超過4%。加上每年結婚夫妻的第一胎,有5成是在父母婚後一年內出生,因此每年出生育與前一年的結婚對數息息相關。根據統計,近10年來,每年出生嬰兒數與前一年結婚對數的比例,2015年以前都在1.38以上,2015年甚至高達1.43,顯示前一年的結婚對數字,次年就會有1.38-1.43倍數字的嬰兒出生。但2016年,此生、婚比例掉到1.35,2017-2019年起更連續3年落在1.31,2020年更落到1.25。如果這個比例沒有提升,今年的異性結婚為119,315對,可以預測2021年的出生嬰兒數為149,143人;指數即便回到1.31,亦僅只有15.6萬嬰出生。可以預測2021年的出生人口數,應該落在15-15.6萬之間。

這樣的人口狀況,政府開始緊張了嗎?上面的數字顯示,現在的政府執政以來,企圖大量以公共托育(準)、育嬰假等家庭政策促進生育,但實際效果顯然年輕人並不埋單。原因在於對國家的政策沒有信心,對政府支手毀壞的婚姻價值失去期待,更在於政府推動「勞動型家庭」的哲學,讓民眾認為生育是一種拖累、生涯發展的妨礙。現在的執政當局一直停留在一種想像的架構-年輕人不生是因為經濟壓力+沒人帶小孩,於是每個月給幾千元托育補助+準公共托育,年輕世代就應該會生了吧!然而試想,若因有補助、有人帶才要生小孩,不生不就更沒有這些壓力了嗎?這些道理,年輕世代想得通,但政府官員想不通,倒底誰有問題,實在令人想不通。

為今之道,為了挽救臺灣的未來,大量實施促婚及生育教育,讓婚姻、生育回到可期待的形象,再加上動人金額的婚、育補助,才是挽救人口危機的唯一途徑。繼續讓民眾存留戰爭、吃有毒食物的陰影,誰會生下一代來害他呢?

風向觀點:年輕人用生育數來表達對當今政府的不信任

做為家庭政策的專欄,風向觀點始終關注家庭與人口的變化。2020年12月,出生人口突然較11月爆漲了2,891人,較11月多出20%,跟2019年12月突然增加2,329人的情況非常異曲同工。難怪會有人口學者對政府掌握數字的能力苦笑,預言今年元月份的出生人口,會如去年一般又突然掉下去。原因為何,可以想像。

不過無論如何,2020年的出生人口為165,249人,打破1949年政府遷台以來新低。2020年異性婚也僅有119,315對,較2019年少12,270對,也創1975年以來次低,。上次結婚對數低於12萬對,是金融海嘯的2009年,適婚者面臨失業,結婚意願大減;2020年雖有COVID-19,然臺灣向世人宣告防疫得當,百業一切如常。2009年臺灣經濟成長率-10.24%,2020年前三季平均仍有2.26%,不婚的原因,難道是怕婚後夫妻互相傳染?

有一個數字非常值得警惕。由於台灣民情為「婚、生包裏」,意為生育行為大多於婚姻之內,長久以來每年非婚生女子比例沒有超過4%。加上每年結婚夫妻的第一胎,有5成是在父母婚後一年內出生,因此每年出生育與前一年的結婚對數息息相關。根據統計,近10年來,每年出生嬰兒數與前一年結婚對數的比例,2015年以前都在1.38以上,2015年甚至高達1.43,顯示前一年的結婚對數字,次年就會有1.38-1.43倍數字的嬰兒出生。但2016年,此生、婚比例掉到1.35,2017-2019年起更連續3年落在1.31,2020年更落到1.25。如果這個比例沒有提升,今年的異性結婚為119,315對,可以預測2021年的出生嬰兒數為149,143人;指數即便回到1.31,亦僅只有15.6萬嬰出生。可以預測2021年的出生人口數,應該落在15-15.6萬之間。

這樣的人口狀況,政府開始緊張了嗎?上面的數字顯示,現在的政府執政以來,企圖大量以公共托育(準)、育嬰假等家庭政策促進生育,但實際效果顯然年輕人並不埋單。原因在於對國家的政策沒有信心,對政府支手毀壞的婚姻價值失去期待,更在於政府推動「勞動型家庭」的哲學,讓民眾認為生育是一種拖累、生涯發展的妨礙。現在的執政當局一直停留在一種想像的架構-年輕人不生是因為經濟壓力+沒人帶小孩,於是每個月給幾千元托育補助+準公共托育,年輕世代就應該會生了吧!然而試想,若因有補助、有人帶才要生小孩,不生不就更沒有這些壓力了嗎?這些道理,年輕世代想得通,但政府官員想不通,倒底誰有問題,實在令人想不通。

為今之道,為了挽救臺灣的未來,大量實施促婚及生育教育,讓婚姻、生育回到可期待的形象,再加上動人金額的婚、育補助,才是挽救人口危機的唯一途徑。繼續讓民眾存留戰爭、吃有毒食物的陰影,誰會生下一代來害他呢?

風向觀點:不將人民看在眼裡的民主只是化粧的極權

川粉終於攻進了美國國會,臺灣「太陽花」(有人稱大腸花)外銷美國。

剩不到兩個禮拜就要下台的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白宮南草坪邀集川粉演說。當副總統澎斯拒絕川普要求-否決選舉人團對美國總統選舉的認證投票後,川粉們終於凍袜條,直接攻進美國國會。就在參議院主席、也就是副總統澎斯被特勤人員緊急帶離現場後,攻進國會的群眾順勢坐上主席大位。是不是,此情此景,可以說這是偉大的臺灣經驗嗎?

或許仍然有人說,這就是民主,就是民主遊戲的一部分。民主就要忍受、接受以各種不一樣方式思考、表達、顯現民主。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這麼想,至少,開槍驅離群眾、導致一名示威婦女中彈身亡的警察並不做如是想。數個小時內,國會大廈恢復了平靜,參院繼續開會,這也跟臺灣民主的思考很不一樣,大多數美國人仍然支持一切以法治為依歸,即便是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總統,煽動民眾暴動就不是民主。

這個時候,相信有一部分人心中冒出了問號:民主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當年同志團體爭取同婚合法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異性婚有一堆問題。同志團體問,同性婚姻不合法前,那些離婚、家暴、拋棄、虐待,那一項不是異性婚帶來的?所以何不讓更不易結合的同性婚姻合法,他們更知道愛的不易,更會珍惜婚姻的可貴。

很多人同意如此的看法,類似言論充滿了當時所有社群媒體、留言版。因為異性婚有太多問題,所以該支持同性婚。如果上述是道理,同理可證的結果,民主有這麼多狀況,對社會帶來如此多不安,所以人民該支持另一種政治制度嗎?極權,可能至少不會有政治動盪,只要不反政府,好好賺錢,一樣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

一定會有很多人罵這種想法是奴才。不過,不要懷疑,可能在對岸,超過10億人都是這麼想,他們只想過著安定的生活,過著生活品質還可以接受的生活。至於政治,你看以前臺灣的國會天天打架,現在連美國人都攻進國會,還是咱們的社會穩定、治安也好,民主有什麼好誇口的。

是的,民主有什麼好誇口?如果我們用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總統、立委,會不顧民意進口含有國內仍是禁藥的豬肉,而且還不標示清楚,讓民眾可能不小心誤食。那些不是民主方式產生的國家主席,尚會為人民擋下這類不該吃的東西,那麼我們就要問,只想執政,不將人民看在眼裡的民主,跟極權的差異何在?

千萬別認為風向新聞親中,這個小小的網路媒體沒那麼大本事。然而作為一個媒體,我們只能提醒讀者,無論那一種政治制度,可貴的不只在於制度是否從投票而來,同時也在於制度的實施到底能不能保護人民、符合人民的需求。我們仍然相信民主是遠比極權好得太多的政治制度,但不能反映民意的民主,不過只是化粧的極權。

朱俐靜發片淚訴罹患乳癌 醫曝乳篩主角乳房攝影

39歲歌手朱俐靜,睽違6年舉辦《來日方長》發片記者會,自爆罹患乳癌,製作人黃韻玲與主持人陶晶瑩聽聞也心疼哽咽。朱俐靜談到去年初覺得體力差、身體會痛,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得知罹患乳癌,目前仍在藥物治療中。專家表示,乳癌除了年輕化,也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衛福部曾公布年輕族群的癌症相關統計資料,20至44歲的族群因乳癌死亡的人數竟增加約8.7%。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黃裕閔說,在診間,偶爾會聽見「乳癌篩檢,我是否能夠只做超音波就好呢?」的要求,原因多半是之前攝影有疼痛不適經驗,即使是兩年才一次,都覺得十分害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癌症最好的方式,研究顯示,乳房攝影能有效偵測早期乳癌,降低死亡率。通常超音波所發現的病灶,較有可能是晚期,在篩檢的角色而言,乳房攝影是主角,超音波只是配角。

國人接受乳攝的比率,早些年大約三至四成,經過努力首度於2018年突破四成,但仍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水準。譬如美國約八成,經合組織成員國(OECD)平均為六成,鄰近的韓國、新加坡、日本,都有逾五成的篩檢率。

東方女性緻密型乳房  降低乳攝準確度

黃裕閔指出,希望大家能把乳房攝影當作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兩年一次的不適,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換來健康長壽,並不算太壞的交易。國民健康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

黃裕閔提醒,因為東方女性較多屬於緻密型乳房(乳房中的脂肪與乳腺之比例,若是乳腺超過50%,則屬於緻密型),會降低乳房攝影的準確度,而緻密型乳房,相對於脂肪型乳房,又有4-5倍的風險罹患乳癌。如被醫師告知是屬於緻密型乳房的話,建議最少每年要接受一次超音波掃描。

如今有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BVS),可取代傳統超音波,以期更早發現腫瘤,目前需自費,費用4000元至8000元不等。黃裕閔呼籲,定期篩檢,攝影為主、超音波為輔,是預防乳癌的最佳方法。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說「阿門」性別歧視!美眾議員禱告結尾加Awoman 遭諷:沒文化

美國眾議會新一屆會期引入新議事規則,禁止使用具有「性別意涵」的字眼。民主黨籍議員、同時也是牧師的克里弗(Emanuel Cleaver)在3日主持會期開幕禱告儀式時,在結尾時同時說出「Amen」(阿門)和「Awoman」(阿窩門),立刻引發熱議。

據《福斯新聞》報導,民主黨籍眾議院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蟬聯議長後,引入新的議事規則,其中為了「尊重性別認同」,禁止議員在發言時帶有性的字眼,如:父親(father)、母親(mother)、男人(man)、女人(woman)、他(He/him)或她(She/her)等。

身兼衛理公會(Methodist)的牧師克里弗,受邀為第117屆國會眾議院帶領全體會眾做開幕禱告時,在禱詞最後說道:「我們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求…阿門和阿窩門。」

由於Amen後面的字母為「men」(男人),涉有性別歧視,於是要再加上「Woman」(女人),以尊重不同人的性別認同;且不知為何,除了向上帝禱告外,克里弗還提及了印度教神祇「梵天」(Brahma),不倫不類的禱告內容連民主黨議員都痛批「沒文化」。

克里弗的禱告的影片被上傳網路後引發爭議,共和黨籍眾議員雷申塔勒(Guy Reschenthaler)說:「不幸地是,進步主義者忽視事實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喬治亞民主黨眾議員瓊斯(Wernon Jones)則說:「他們想拿掉父親、母親,不能再說父母、母親,只能說雙親,你不能說嗨兄弟、嗨姐妹,你只能說嗨手足⋯⋯這就是左派在推行的東西。」另名民主黨議員加巴德(Tulsi Gabbard)則是痛批:「顯示國會跟現實是多麼的脫節。」。

美國總統川普的長子小川普(Donald Trump Jr.)則在推文譴責此舉根本是「瘋了」,他還在隔天喬治亞州助選集會上拿這個梗來嘲諷道:「我如果去一家餐廳,跟他們要一份『中性菜單』(womenu),人們會把我當成傻子的。」。

事實上,「阿門」一詞來自古代閃語族的希伯來語,經希臘文、拉丁文後再引入英文,意思有「就是如此」或「確是如此」,字根完全沒有帶有性別意涵,是因為翻成英文才出現「men」,因此有議員批評克里弗使用「Awoman」一詞根本是沒有文化素養的舉動。(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突然「閒下來」65歲退休族易患失智症 專家建議:每天朗讀有益處

台灣正式邁向老齡化社會,老人人口比例逐年增加,65歲以上退休年齡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數也隨之增加。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TDS)的報告,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萬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萬783人,每12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80歲以上長者更是5位就有1位失智。康寧大學護理科主任呂莉婷在【風向新聞愛家百問】建議家中有65歲以上長者的同住者,每天都要來點動腦小運動,例如簡單的加減乘除或是朗讀,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

呂莉婷表示,大腦跟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一樣都有「使用年限」,也將面臨衰退的問題;再力上醫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88歲,更有機會遇到失智症的情況。她指出,失智症的高峰期是在75歲左右,建議在65歲退休的年紀就開始提早預防。

多數人對失智症的解讀是「忘東忘西」,忘了走到房間要做什麼,直到走出房間才想起,又或者忘了手上為什麼拿著鑰匙,過了幾分鐘才恍然大悟等等。呂莉婷說,只要是能透過「思考」將行為「連結」起來,其實都不算是失智的前兆。

失智症就不一樣了,患者的記憶可能會某個片段出現空白,然後大腦在自行尋找連結的同時,記憶就會出現錯亂,「因此很多人說失智症患者容易懷疑身邊親近的人要害他,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會出現空白,大腦在連結過程中產生了錯誤的結果。」呂莉婷如此說。

她表示自己曾服務過1名長者向她告狀,自己的存褶被媳婦給偷走了,但實際上存褶是被長者藏在枕頭底下,但自己卻忘了。呂莉婷說:「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會引導長者把存褶找出來,如果身邊的人幫忙找出來、親手遞給他,長輩反而更加誤會是媳婦被抓包後不得不交出來。」她指出,失症智初期幾乎都有妄聽、妄想,甚至幻覺的症狀,同住者必須配合經常上演同個戲碼相當困擾。

呂莉婷建議,若家中長者出現上述狀況,同住者可以在網路下載「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有8個項目提供評估,包括:不喜歡外出跟人互動、突然不使用電器、容易被詐騙集團騙、送熟悉朋友不恰當的禮物等。主要都是評估長者的行為跟之前相比有沒有明顯改變,只要超過2項就要到大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千萬別等到高峰期再來思考失智症的問題。呂莉婷觀察,65歲退休年齡的長輩突然閒下來,大腦退化的情況相對明顯,「特別是男性,退休後就待在家裡,也不出去跟朋友互動,其實維持社交能力也會是訓練大腦的方式之一。」

不過正值疫情,不方便出門的長者在家也能進行活絡大腦的運動。呂莉婷建議可以做一些比較「有挑戰腦力」的事情,像是打打衛生麻將、做做報紙的數獨遊戲、拿小學生的數學題目給長者答題;喜歡閱讀的長者,就鼓勵他們「讀出來」,這樣全面刺激管理語言的大腦額葉(Frontal Lobe),比起閱讀只能刺激到大腦枕葉(Occipital Lobe)部位,效果來得更好。(艾以琳/綜合報導)

● YouTube看《愛家百問》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dbxv5WpIo
● Podcast 聽《愛家百問》 ➔ http://bit.ly/3pRJmTq

下步修民法18歲投票公民權 曾獻瑩:反對把下修年齡當成政績

立法院去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民法修正案,預計2023年正式上路,朝野下步將繼續推動18歲公民投票權修憲案。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在公視節目「台灣新眼界」強調年齡不是重點,不能讓政治人物認為修了法就是造福年輕人,而忽略真正對年輕人有幫助的政策。

曾獻瑩表示,很多政治人物常常把為年輕人謀福利的口號掛在嘴邊,每次選舉都會拿出來再講一次,但檢驗結果往往也都成效不彰;就好比講了很久的社會住宅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落實,最後淪為政治人物吸引年輕選票的空頭支票。

他以新加坡為例,政府推出「人人有房住」的政策,起薪約10萬的年輕人要在巿中心買2房1廳的房子(俗稱公共組屋)只需要400萬到800萬之間不等。事實上,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在2019年發表的報告,新加坡2018年的房價對入息比率為4.6倍;新加坡人平均儲蓄4.6年就能置產,緊接美國3.9年、加拿大4.3年等歐美國家。

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幫助年輕人先成家後立業,在沒有後顧之憂下拼經濟外,另一方面也在解決國家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根本問題。曾獻瑩說,反觀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幾乎成了國安問題,而人口老化速度更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根據國發會的數據,2018年,平均每5個青壯年扶養1位老人;到了2020年,平均每4.4人就要扶養1人;2030年則降到平均每2.7人扶養1人,最後到2065年,降到1.2人扶養1人。

曾獻瑩強調,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年輕人沒有被照顧到,反而18歲成年那天負擔開始變得更重;而他也重申,對修法沒有意見,但反對把下修年齡當成政績,「不能讓政治人物覺得好像修了個法就是照顧到年輕人,我覺得這還差得遠。」

劉韋廷律師則回應,認同國家應給予更多資源幫助年輕人獨立,也因此18歲公民投票權更顯重要,「這能影響年輕人選出為他們謀福利的候選人,制定對他們更有利的法律。」他說,現在人數最多的投票族還是在30、40幾歲的青壯年人,候選人推出的政見大多以針對他們的需要,倘若未來18歲就能投票,或許就會有候選人開始留意年輕族群的需求,推出對他們有利的政策及制度,甚至認為被選舉權下降到18歲也可納入考慮。

目前立法院朝野政黨對修憲已有共識,將公民權下修至18歲就有投票權,未來若修憲通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年報》資料估算,17至20歲年輕人共有77萬5262人,將在2024年晉升為首投族,各政黨也期盼能透過修法來爭取到更多年輕選票。(綜合報導/艾以琳)

立院三讀通過民法成年下修18歲 曾獻瑩:年輕人的限制不在年齡而是機會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12月25日三讀通過《民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等案,將民法第12條「滿20歲為成年」的年齡下修為18歲,並設2年緩衝期,預計2023年元旦起實施。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30日在公視節目「台灣新眼界」表示,下修年齡不能解決年輕人目前的困境,包含低薪、高房價、低生育率等牽動國力的問題,反對把下修年齡當成是政績。

本次除了將《民法》部份條文,將成年年齡自20歲下修為18歲外,也通過多項配套條文,包括第980條將最低結婚年齡男18歲、女16歲,修正為男女均為18歲;第973條男女最低訂婚年齡由男17歲、女15歲,修正成均為17歲,並刪除「未成年人結婚,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的條文。

曾獻瑩表示,18或20歲成年都不是重點,家長關心的是孩子能不能獨立,尤其《民法》著重的的「財務」跟「人倫」的環節。他認為,青少年無法獨立是國家的資源不夠。台灣的低薪問題沒有解決,青少年的經濟無法獨立,連房子都買不起,也導致有許多人不敢結婚、就算結婚也不敢生小孩。曾獻瑩強調,政府應該要培養青少年及早獨立而不是把年齡下修就代表成年了,「問題不解決,年輕人的責任只會愈重。」

除此外,2023年後只要年滿18歲的青少年,可自主辦手機、信用卡、開立銀行帳戶、資款,以及組成人民團體等。律師劉韋廷表示,自己18歲時和一般男生無異,就是擁有夢寐以求的機車,然後跟同學一起去考駕照;不過民法規定20歲成年,常聽聞不少同學因為與人發生車禍糾紛,父母必須負連帶責任。現在法律規定18歲就成年,父母看似不必為孩子負責,但實際上18歲很少是經濟獨立的年紀。

劉韋廷還提到另個隱憂,現在詐騙集團很多都利用未滿18歲的學生當車手,當他們可以自主開戶,不必監護人的陪同,那些戶頭很有可能會淪為洗錢或犯罪的工具。他強調,為了不必取得父母同意的成年自主權,最後反而涉入了更大的危險,這就是大家現正在辯論的事。

曾獻瑩則說,如果下修年齡是為了跟國際接軌,那資源也應該一起到位。他舉出,在南韓成年是19歲,大企業起薪10萬、中小企業起薪6.8萬;新加坡法定成年是21歲,大學生起薪台幣10.9萬元以上;美國也是18歲成年,不過年輕人起薪台幣12.6萬元。「成年18、19、21歲都可以,但薪資請記得一起對齊。」(艾以琳/綜合報導)

性侵犯刑後強制治療不違憲 婦團:肯定並認可應升級現行處遇制度

大法官31日針對性侵犯強制治療做出釋字第799號解釋,大致上合憲;但關於未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的程序保障宣告違憲、以及長期治療未定期限做出警告性宣示,若3年內未調整可能將宣告違憲。對此,包括台灣防暴聯盟、現代婦女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今下午5時舉辦記者會回應,給予大法官解釋肯定,也坦承現行制度過於陳舊、資源及人力都不足,呼籲政府機構能重視問題盡速改善,讓社會大眾、被害者及其家屬免於被害恐懼。

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王珮玲表示,肯定大法官對刑後強制治療的重要性,同時也認可法官針對2項執行上的項目做出檢討修正,包括接受刑後治療的被告必須擁有到庭陳述權,以及現行制度已趨近刑法的刑事處罰有違憲疑慮。她期待未來相關部門如衛福部、法務部或內政部能積極改善。

王珮玲提出5項訴求,包括精進過時的風險評估工具、建制多元處遇制度提升治療品質、強化社區監控、建置治療及安置的法規及制度,並成立跨部會因應小組來整合上下游制度。

現代婦女基金會王如玄律師則表示,刑後強制治療的制度早在歐美早已實施,美國在針對特定類型病犯是沒有設定期限且終生,在德國最長期限可達10年,而台灣在設計這個制度時也是參考國外的經驗。她認為,法律制度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執行環節出問題,呼籲相關機關應盡速修正,若大法官3年後宣告違憲,恐怕又會讓婦女朋友擔心受怕。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則認為,評估性犯罪者再犯的專業性跟困難度很高,但台灣缺乏專業資源,培育人才方面也不足,因此無法對性犯罪者做精準的評估及分類,治療處遇品質自然大打折扣,建議資源不足就做有效分流,間接提升效能。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建議,再犯評估要更精精準,加害者在返回社區時應有良好的外控機制避免再犯;她也認同分流制度,有些加害者在治療後被鑑定再犯可能性高,就可仿效美國終生監禁,適當跟人群隔離。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黃健教授則提出現行制度的2個問題。首先,現行系統已使用超過20年,使用的效能因過時未能產生實質效能,他建議中央主管機關研擬有實證科學基礎的評估系統;再者,目前的新進開案量大於結案量,在個案不斷累積下,他認為應該要改變分派模式,依照不同風險層級來分派不同的處遇治療模式,並重新檢視社區對病犯的治療模式。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姚淑文最後則強調,上述專家學者的建議都必須由政府成立專責單位統籌辦理,甚至成立專款來處理,並加強性侵害防治的專才的培訓,如此才有可能在3年內整頓大法官所提出的缺失。(艾以琳/綜合報導)

回應刑後強制治療釋憲
 病犯被治療時不應讓醫生背負時間壓力


針對性侵犯的刑後強制治療,大法官會議今(31)日宣告《刑法》第91條之1、《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2條之1等規定,不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且與並未牴觸憲法的比例原則、亦未違背憲法保障人身自由的意旨,僅警告性宣示有關機關應依解釋意旨限期有效改善。

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召開記會者時首先表示,由於大法官宣告相關條文並無明顯違憲,因此目前接受強制治療的六十幾位的病犯不會被立即釋放,相信是廣大的婦女及家長感到欣慰的地方。

曾獻瑩則說,對釋憲結果是「一個肯定、一個擔憂」。肯定大法官以「病患」看待性侵犯,以及認可刑後強制治療的「目的性」及「必要性」。曾獻瑩表示,刑後強制治療制度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幫助病犯能被治癒,返回社會,而實施這項制度的必要性就是要保障公共利益。

儘管如此,大法官卻認為現行強制治療制度「長年」運作結果有「趨近於刑罰之可能」,而悖離與刑罰明顯區隔的憲法要求,令有關機關在解釋公布之日起3年內調整改善,以確保強制治療制度運作之結果。

曾獻瑩表示這是最大隱憂,擔心大法官過度強調時間,會讓這項解釋變成向醫生及專家學者施壓,要求醫生、專家學者在多久的時間內「治癒」病犯,或者當專家學者在治療或評估病犯時會感受到壓力。曾獻瑩認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多少時間可以治癒,若治療結果評估再犯風險仍未顯著降低,則應持續治療,不應讓醫生背負壓力。

對此,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單信愛表示,本次釋憲結果還算是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但大法官認為在特殊情況下的強制治療「沒有限期」有違憲疑慮的說法,單信愛說在美國及德國的先進國家,在面對高危犯時都採取了隔離治療且沒有期限都屬合憲範圍。

單信愛指出,刑後強制治療是由多名專家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醫師及社工等人綜合的專業評估病犯是否具備返回社會的條件,應該是聽從專家學家的建議再做出決定才是合理。整體而言,單信愛表示對這次釋憲結果的感受是「心中暫時放下一顆大石頭」。

曾獻瑩指出,整個釋憲最應被大家觀察的重點是,大法官的釋憲是否成為一種「壓力」,曾獻瑩認為在進行強制治療時,醫療單位及相關專家不應背負時間的限制及違憲的壓力,只要再犯風險沒有降低就應繼續治療,才能維護社會安全。(艾以琳/綜合報導)

性侵犯刑後強制治療 大法官宣示:未違憲,警告現行制度限期3年內改善

犯下乘機猥褻罪的盧姓男子,在多年前服刑3年5個月後被認定「有再犯性侵高風險」再被裁定接受刑後強制治療長達9年之久,盧男質疑《刑法》以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未設定治療期限違反比例原則聲請釋憲,大法官於今(31日)作出釋字第799號解釋,指相關條文大部份為合憲,但未規定治療最長期限,對於特定無法治癒的病犯來說形同終生監禁,違反比例原則而有違憲之虞。

大法官解釋的條文包括《刑法》第91-1所規定「有再犯之危險」和「再犯危險顯著降低」是否有違反法律明確性及《憲法》第8條人身自由保障;再來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2-1所規定的「未規定強制治療之最長期間」是否有違反《憲法》人身自由保障及比例原則。

對於「有再犯之危險」和「再犯危險顯著降低」,大法官表示在專家及機構的評估鑑定下並不是個抽象的定義並無違法法律明確性;而刑後強制治療的目的是追求重大的公共利益,因此沒有違反比例原則。

不過刑後強制治療沒有期限有違憲之虞,雖然考慮性侵犯成因多元,以及個案主觀差異性無法統一規定最長的治療期限並無違反比例原則;但有些病犯無法在治療後達到再犯目標,長期治療下去等於以治療之名終身監禁,此部份有違反比例原則,要求相關機關改善配套措施,引進多元處遇措施。而是否繼續施以治療由法官審查而定,其審查頻率治療期間長短而定;另外,刑後強制治療未讓當事人(或委託律師)陳述意見,限期2年內改善。

大法官認定性侵犯為「病人的地位」,因此施以刑後強制治療的目的是治療而非處罰,而制度建構從《憲法》觀點來看,必須與《刑法》有所區別,然而大法官認為目前現行制度已趨進《刑法》執行內容,故提出警告式宣示,限期3年內改善,否則未來不排除宣告違憲。(艾以琳/綜合報導)

讓孩子安全回家 也是奢侈的願望嗎?

近日知道家長群組在討論對於性侵害犯罪強制治療是否違憲,幾乎都是一面倒的批評,部分議題或許還有歧見,但此非同小可。家長們最害怕的是保護不了孩子的安全,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親怎麼可能如影隨形緊盯著孩子出門呢?

身為三個女兒的母親,看到大馬事件時,莫不擔心女兒安危,現在釋憲案在即,更令許多家長們大為惶恐!為何孩子們明日的上下學,竟成為父母擔憂的事情?政府為何要等到事情發生才解決,卻不先解決根本問題呢?甚至追求加害者的人權,更甚於被害者權益及社會安全。

這次強制治療中所指的性侵犯,並非所有的性侵犯,而是再犯率高的性侵犯, 避免他們再犯下危害婦幼的案件。試問政府,人民不是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嗎?

積極人道主義顧慮性侵犯人權,重視他即使被關的人生也要活得像人,那反問受性侵犯重傷致死的受害人的人生是否就不需要重視了呢?受害人的權益保護在哪裡呢?被奪去親人生命的受害者有誰來幫他們說話?為了那些性侵犯者爭取人權的時候,那些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無助的哭泣聲都不算了嗎?

關心此案的民眾,不少人希望有替代方案,不要有「空窗期」。許多研究顯示性侵再犯率很高,為了落實人民的人身安全,是否應該對性侵犯矯正都要有更完善配套措施呢?

政府,請讓媽媽們,放心送女兒出門上學。

(鄭珮瑾/三個女兒的媽媽)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

性侵病犯回歸社區成治安破口?楊聰財建議:電子腳鐐、化學去勢都可納入考慮

性侵犯強制治療釋憲案,大法官即將在今(31日)下午4時做出是否違憲的解釋。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性侵害加害人評估小組委員會擔任多年委員、同時也是精神科醫生楊聰財在《風向新聞》節目「現講獻瑩」表示,若是考量病犯人權,可在程序及技術層面修法,而不是直接釋放病犯回到社區,造成社會大眾旳恐慌及不安。

楊聰財以南韓殘忍性侵女童的惡狼累犯趙斗淳為例,各樣的心理評估及鑑定都顯示趙「再犯風險高」建議法官讓趙繼續隔離治療。「以一個治療師的角度來看,這類高危病犯放回社區,等同提供給他一個忍不住去犯罪的情境,我們認為這類型的病犯被隔離是有其必要性。」

他認為可以採取「德國體制」來改善現行法規的瑕疵。楊聰財說,檢察官可定期向法院聲請強制治療,若未聲明視同停止治療,如果治療超過10年,審查標準就要更嚴格,找出無法降低再犯風險的原因;另外就是保安處分,楊聰財認為保安處分不應設有期間上限,而是應治療至再犯風險明顯降低為止,這需專業醫療團隊評估。

主持人曾獻瑩則問,那病犯有被治癒的可能嗎?楊聰財表示,大多會以「預防再犯」的概念來進行治療,經驗值告訴他們「大概會有1/3的個案不會再犯,1/3出去就一定會再犯,另外1/3則是情境式犯罪,這類型的人就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干擾引誘而再犯。」

雖然難以告訴社會大眾「個案何時能痊癒」的答案,但經評估後風險降低的病犯,楊聰財認為可以修法讓他們回歸社區;他指出在《性侵害加害人處遇辦法》中允許使用電子腳鐐來做社區監控,接著搭配以觀護、醫療、警察及社區4個層面的「鑽石模式」,以外部力量監控避免再犯可能。

若引用國外的「化學去勢」也能有效降低再犯嗎?楊聰財表示不反對,但台灣仍沒有立法通過,在於反對者認為長期服用降低性慾的荷爾蒙藥物是可能存在潛在副作用;不過他認為,有些高危病犯是要透滿足性慾來舒壓,那比較偏像心理層面問題,因此除了降低性犯罪者的生理衝動外,也該同時執行處遇治療。(艾以琳/綜合報導)

聽了會抖!強制治療若違憲 60多名性侵犯趴趴走?

近幾年的性平教育關注多元文化多,但大法官是否注意到,全球女性一生中曾遭受性侵或暴力對待的人口超過10億,也就是三分之一女性的共同經驗。而在台灣社會中,受性暴力婦女和兒童、家庭的數字,又是如何?

此釋憲案申請人盧先生,因犯下多起乘機猥褻罪與其他罪行合併後入監服刑,因3年5個月的刑期結束後,被評估為「高再犯危險」而被裁定入培德醫院接受強制治療長達9年不服;他除了質疑《刑法》以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未設定治療期限、違反比例原則之外,另與2名性侵犯共同聲請釋憲,並認為刑後強制治療,剝奪其憲法賦予第8條之人身自由權,要求大法官釋憲。

犯行人以自由之名,或就刑法中:未設定治療期限、違反比例原則為由,是因考量到憲法保障人身自由,而被放行;媽媽請問,社會大眾的自由何在呢?憲法豈不應有保障他人免於恐懼的自由?

根據統計性侵犯、再犯率高達11.3%,若無強制治療、監管配套機制延審,性侵犯本身如何能自我克制,使他人不恐懼?再犯者的性侵、性騷擾,犯行時會考量到他人所承受之壓力嗎?

讓「病犯」進入社區,患者可能缺乏病識感,性侵病犯再犯的風險和壓力,豈不是丟給家人,並轉嫁他人!這壓力家人難以啟口,又是另一段煎熬、不勘負荷。即使接納他的家人,也可能讓自己生活在缺乏專業又不知如何陪伴的風險中。

再犯如不定時炸彈,媽媽盟認為「刑後強制治療」必需嚴格執行,經由心理諮商、社工協助輔導、警方、律師隨時的警醒機制,防制傷害再造成;否則因復發造成他人不可逆的傷害、姦殺慘劇,又有誰能負責呢?

病犯要醫,這是刑後強制治療的目的。媽媽盟呼籲強制刑後治療應定期評估,主管機關、警察、觀護人、治療師、家長等重要他人一起協助病犯復歸社會。

(徐專員/媽媽盟)

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意見廣場歡迎大家投稿,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

腹痛、倦怠、皮膚搔癢! 骨髓纖維化當心演變急性白血病

疲勞、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很多人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了,若輕忽恐有奪命危機!43歲的上班族余小姐自10年前開始陸續出現異常症狀,經常覺得疲累、皮膚搔癢、視力模糊,輾轉於各科,症狀仍反覆發作,經進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血小板增多症,且骨髓也有纖維化的跡象;在接受第2次骨髓切片檢查時,發現骨髓早已嚴重纖維化,腫大脾臟甚至壓迫到周遭器官,嚴重者會轉型為急性白血病,危及性命。

余小姐坦言,症狀起初稀鬆平常,沒想到竟跟骨髓纖維化有關,由於脾臟腫大造成腹痛,倦怠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僅工作連做家事等日常小事都難以完成。所幸,接受治療後,脾臟逐漸縮小,血球數目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也不再因為疾病而有所侷限。

臺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好發於65歲以上高齡者,就病理診斷上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突變造成骨髓內細胞異常增生,並持續發炎而逐漸纖維化;而繼發型骨髓纖維化則是從其他骨髓增生性腫瘤演變而來,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或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余小姐即是屬於此類型。

骨髓纖維化的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

林建嶔說明,當骨髓因為纖維化而無法正常運作時,就會轉由脾臟或肝臟等器官接手造血工作,但脾臟卻也會因此變得腫大進而壓迫周遭器官,造成腹部不適、食慾不振。此外,骨髓外的造血功能不足以支撐人體需要,容易引發貧血相關症狀,更有部分患者會演變成急性白血病,增加死亡風險。

由於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不具特異性,患者經常與一般身體不適或是慢性疲勞混淆,延誤就醫的狀況普遍,甚至直到確診時才發現骨髓纖維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彰化秀傳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醫師表示,醫病之間的溝通仍有需要努力的空間,應該更積極提升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以客觀的方式評估症狀,建議患者留意常見的十大症狀之外,可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MPN10),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量化症狀嚴重程度,有利於醫師評估合適的治療方式。

張正雄指出,除了傳統的口服化療藥物,現階段也有阻斷疾病基因突變訊號的口服治療選擇,能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

張正雄呼籲,民眾若發現自身符合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這些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特別是本身有骨髓增生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應儘速至血液腫瘤科就醫。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

「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MPN10)透過量化症狀嚴重程度,有利於醫師評估合適的治療方式。(圖片提供:醫師)

 

言論自由已死!講萊豬就被查水表 裘佩恩:政府要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

蘇偉碩醫生因反萊豬收到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的通知書要求25日夜間10點到案說明的事件,引發全台譁然,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對此更在臉書痛批蔡政府「土匪政權、焚書坑儒、史皇再世」,遺憾民主化的台灣竟倒退回戒嚴時代。

【風向新聞現講獻瑩】主持人曾獻瑩表示,一連串查水表事件讓民眾感到不寒而慄,講「萊豬就是毒豬」到底是言論自由還是散布謠言,未來人民還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嗎?一路上參與反萊豬政策的立法委員賴士葆首先把整起反萊克多巴胺的歷史軌跡來看。

反萊牛是英雄,反萊豬就變狗熊 賴士葆:昔日戰友被追殺好諷刺

他提到,蘇偉碩早在2012年當時國民黨執政考慮進萊牛時就公開反對,當時在野民進黨還邀請蘇偉碩到黨團演講,甚至共同召開記者會痛批萊牛的毒性,「走上街頭抗議拉布條時,蔡英文還跟蘇醫生肩併肩大喊萊牛就是毒牛,你說比照現在的景況,諷刺不諷刺?」

更離譜的是,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在立法院備詢的時候竟然說,言論自由也受憲法所定比例原則的限制(意即有一定的限制性),和時任國安會秘書長、前外交部長李大維所說的「言論自由就是言論自由」的明確定義完全不同,再次批評政府遇到萊豬就轉彎的雙重標準。

要求人民不要濫訴 政府卻帶頭當壞示範

曾獻瑩質疑,告發蘇偉碩的案件最後會成立嗎?律師裘佩恩回應,以結果論來說成案的機率很低,因為沒有什麼具體的犯罪事證。他表示,蘇的案子其實是政府故意製造「雷聲雨點小」的氣勢,明知道成案的機率低卻還是去發動了約談的程序,除了浪費司法資源外,就是要讓對政府政策不滿的人收到通知產生心理壓力,或在司法流程中疲於奔命,的確就是明顯對自由言論打壓的手段。

裘佩恩提到,上次國司會的司法會議還有提到要減少人民的「濫訴」情況。法院審理刑事提告不需收費,因此有民眾就透過刑事提告做為騷擾策略來逼民事興訟,也就是用法律來「恐嚇」對方;只是沒想到現在換政府機關成了帶頭濫訴的人,對待聲音不同的人民,「我覺得這真的是自打耳光,很不可取。」

政治不正確就被查水表 法政學者:已對人民構成公然恐嚇

其他法政界學者也公開批評,政府用國家機器修理老百姓的行為實在「很沒品」。去年被查過水表的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就直言,科學上有重大爭議的事件本就屬言論自由的範疇,衛福部認為有問題,應公開舉證反駁,而非用告發這種廉價的恐嚇,形容查水表已對人民構成公然恐嚇。

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則認為,衛福部依照《食安法》第46-1條告發蘇,除非能掌握蘇的行為必須是故意才可能構成犯罪,也就是僅有在蘇明知為不實(謠言)而散布,且足生損害於公眾,才能究辦。但蘇提出的是「科學依據」不會構成「故意」,也不是謠言,而發表科學上有爭議訊息供大眾討論,不能稱為危害公眾。

動用國家機器打壓你 還有網軍口水圍剿你

裘佩恩贊同表示,只要是一般的法律人都會同意廖元豪教授的見解,而且政府大可不必動用司法資源,只要衛福部拿出反駁蘇的證據,召開研討會就能讓人民看到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這明明才是最省力又直接的方法,政府卻把人民當敵人在告。

裘佩恩還分享一個特別的觀察結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網路上有一堆綠色網軍在嚴陣以待,一些跟政府意見不合的意見領袖立刻被網軍圍剿,看看現在盧秀燕嗆AIT跟當年陳菊嗆AIT的結果大不同就知道網軍的厲害了。」。

他感嘆,政府一手告發人民、另一手再用網軍圍剿地方首長來全面打壓異己的,淨做些跟民主價值背道而馳的事,「政府正在往反方向走,讓台灣這幾10年來在言論自由的努力被摧毀掉了。」他希望政府可以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不要為了一己之利影響整個台灣的言論自由。

毒豬萊了孩子營養午餐誰把關 洪志和呼籲家長用選票拉下萊豬立委

在立法院進行萊豬行政命令投票的前一晚,高雄市家長協會有多名家長千里迢迢北上,加入靜坐行列,為要讓政府看到,家長捍衛孩子健康的決心跟毅力。高雄市家長協會理事長洪志和表示,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萊豬會不會進入校園,讓小朋友吃到;除了家長,也有老師團體也參加靜坐,「老師也會怕吃到萊豬,一隻毒豬進來學校每個人都跑不掉,政府真的害慘大家了。」

如今政府還是不甩民意,強勢通關萊豬進口,洪志和表示,身為小小的公民僅有的力量就只剩手中的選票,「大家現在要記得24日萊豬立委的臉孔,就知道下次選舉不要投給誰了。不要讓他們自稱代表人民,他們沒有代表民意,他們只代表黨意,要他們知道人民作主!」(艾以琳/綜合報導)

台灣「趙斗淳們」將出獄?家長團體籲大法官:憲法也保障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記者室今(30日)早上9時30分,針對大法官將於明(31日)下午4時進行釋憲,召開「豬萊了,狼群也回來了」記者會。發言席中有不少家長及民間團體,他們從家長角度表達出對釋憲案的憂心。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單信愛現場哽咽說道「看到這項釋憲案心都碎了」,她表示,自己有名年幼的女兒,如果大法官裁定違憲,那未來真的不敢讓女兒單獨上學了。她無助地說,感覺政府現在把加害者人權想得比婦幼安全還重要。她認為,性犯罪者的心理評估不是只有1位專家認可,而是經過多名專家嚴謹地鑑定,不明白政府為何只從人權角度切入,而忽略這些實際在第一線進行治療的專業判斷跟經驗。

如果明天釋憲結果違憲或部份違憲,單信愛說,希望政府公布68位即將釋放的性侵犯,以及保障社會大眾的因應配套措施;同時,她也希望教育部應說明,校園預防性侵安全保護措施的具體改善辦法。她更希望主管機關修法,針對刑後的電子監控納入以維護社區的安全,並考慮將化學去勢療法納入再配合心理處遇治療。

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則接續說道,29日新聞才剛爆出台南狼師性侵近20年,校長等20人知情不報的新聞,1名老師可以潛伏在校園內20年蠶食鯨吞孩童,顯示出「校園性侵犯罪」的共犯結構有多嚴重。

王瀚陽也指出,10月底長榮大學馬來西亞女大生遭性侵棄屍,其實嫌犯梁男在犯下這起案行前,有1名同校女大生差點慘遭狼爪,這名倖存的女大生做出通報動作,但72小時之內卻沒看到教育部有任何校安通報紀錄。他試問,如果明天的釋憲案決定釋放68名性侵犯,那教育部有措施來防護可能發生的危險嗎?

王瀚陽提出3點訴求:1、不容許性侵犯在釋憲結果公布後因法令空窗期縱放回到社會,將造成社會人心惶惶,而這些68名性侵犯中不乏有校園之狼,讓身為家長者更擔心孩子因此大大增加被性侵的風險,尤其是上下學途中;2、呼籲主管機關先行公布對於68位性侵犯可能釋放做超前部署的因應措施,教育部也應事先公布說明如何加強校園預防性侵的安全保護措施;3、呼籲推動「校園安全法」專法,將校安事件提升至法律位階,俾確保學生就學安全。

衛福部家暴及性侵害防治小組委員張淑慧直言,這段時間有接到被害者家屬的電話,因為她女兒的加害者就是在68位其中的1位,她相當憂慮加害者被釋放後,會不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

對此,張淑慧提出幾項訴求,若明天結果違憲不要立即釋放性侵犯,應先完善司法及醫療軟硬體;落實鑽石五角的監督制度,要以「1日高再犯,1日有保安」的規格來看待,不會因為刑期結束脫離更生系統,最終目的是幫助病犯復原並重返社會;要修法加強鑑定團隊及制度,以確保加害者及被害者的人權。

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廖書雯認為,明天大法官解釋所涉及2項條文《刑法》第91條之1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2條之1,針對刑後治療都是屬於合憲的制度。她表示,無論明天釋憲結果為何,希望在任何刑後強制治療的任1個環節中,都要以被害者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評估性侵犯的再犯風險。(艾以琳/綜合報導)

杜絕萊劑進牛豬食物鏈 飼料廚餘零萊劑

立院通過2021年元旦確定開放萊豬及三十月齡以上美牛輸台。針對不少國人擔心萊劑將透過食物鏈方式進入牛豬,家庭主流化聯盟召集人曾獻瑩發函詢問行政院農委會,能否進口國外牛、豬肉及其製品與內臟,供國內飼養牛、豬。特於今(3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農委會回函。

曾獻瑩表示,依農委會的公告,為防範狂牛病傳播風險,依據「可供給家畜、家禽、水產動物之飼料」公告,第2.3點:家畜、家禽之肉塊、肉粉、肉骨粉、骨粉、油粕及其他副產物,限使用於反芻動物以外之家畜、家禽或水產動物。農委會亦回復,依「不得使用於飼料或飼料添加物之物質」公告第二點,反芻動物之肉塊、肉骨粉、肉粉、骨粉、血粉、油粕、油脂、內臟及其他屠體,不得使用於反芻動物之飼料。曾獻瑩表示依法豬或牛皆不能作為牛飼料使用,另一方面,也因牛不吃廚餘,乳牛飼料也大多以乾草為主﹙60%以上﹚,牛的問題較單純,但飼料端需管理妥善。

至於肉豬,因豬並非反芻動物,依法可添加動物性蛋白於飼料中。而依農委會回函內容,國內養豬飼料以大豆粕及玉米之植物性蛋白為主,一般動物性蛋白成本較高,添加比例徧低,一般在5%以下,其中以魚粉為大宗。

然而若照農委會12月8日的公告邏輯:萊豬之萊劑可能之殘留已相當微量。含極微量萊劑之豬肉及豬內臟若淪為廚餘,已與其他殘羹混合後稀釋,再經國內豬隻食入後,會迅速被代謝降解,故以廚餘飼養豬隻不會有萊劑殘留問題。

曾獻瑩質疑,若依此邏輯,未來若萊豬及其製品與內臟是否可以作為動物性蛋白的添加物呢?雖說現在動物性蛋白成本較高,但未來若萊豬及其製品與內臟成本低到一個地步,是否會有廠商會以萊豬及其製品與內臟作為國內豬隻飼料?作為動物性蛋白的添加物呢?

而依農委會回函,若相關製品有驗出動物偽禁藥品,不得作為飼料使用,也就是飼料應該要零檢出。但回過頭想,餵豬的廚餘卻可以含有微量嗎?日前新北市府強調廚餘養豬也要零萊劑,曾獻瑩表示這才是邏輯相符的管理方式,呼籲各級政府應採用一致的管理邏輯,為國人健康把關。

媽媽盟發言人鄭珮瑾表示,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有2045個廚餘養豬場,總共65萬頭豬,以廚餘為食。再依照環保署統計,以2017年為例,台灣一年回收55萬1332公噸的廚餘,其中六成二是給豬吃掉,每年高達34萬噸的廚餘,被當成豬飼料。媽媽盟質疑,萊豬合法登台後,廚餘應有更嚴格的管制?相關問題,政大英文系劉怡君副教授也到場聲援。

劉怡君表示萊克多巴胺食物中毒案例不算少。根據Codex 評估,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日吃超過6公斤萊豬才有可能超標。但是在2013年台北榮總醫師吳明玲、鄧昭芳 和其他多位醫師在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期刊共同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台灣疑似萊劑食物中毒的案例。雖然許多國家禁用萊劑,但是因為畜牧業者偷使用禁藥,在很多國家都陸續有萊劑食物中毒的案例通報 (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中國)。

另一方面劉怡君表示萊克多巴安會殘留,也無法透過高溫殺菌去除。最可怕的是萊劑會殘留!根據發表於2016年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期刊的文章  “A novel aptasensor for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ractopamine, clenbuterol, salbutamol, phenylethanolamine and procaterol” 2019年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期刊中提到萊克多巴安中因為含有β促效劑(β-agonist)會在使用藥物的動物身上,人類進食後會儲存累積在人體組織中,並且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心悸、四肢不自覺抖動、呼吸緊迫。

劉怡君表示廚餘雖然會經過90度高溫殺菌一小時,但是因為萊劑不會被高溫破壞,如果沒有制度化區別,吃了含萊劑廚餘的台灣豬有可能體內會含有萊劑。如果台灣豬要銷售到禁止萊劑多巴安使用的國家,比如說歐盟,可能因此受阻。巴西是允許使用萊劑的國家,歐盟就曾經於2012年警告巴西需要有萊劑肉品分離制度 (split system), 否則禁止進口肉品到歐盟。

劉怡君呼籲政府建立肉品分離系統,將含萊劑與不含萊劑肉品從進口端到最終端都徹底分離,才能保障台灣人民選擇的自由和畜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精神科醫生指出「這3類病犯」再犯機率最高 楊聰財敦請大法官務實考量

大法官將於明(31日)下午4時針對「性侵犯強制治療」進行釋憲。今(30日)早上9時30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記者室召開「豬萊了,狼群也回來了」記者會中,立法委員楊瓊瓔表示,台灣「刑後強制治療」是借鏡美國及德國的做法,2國實施多年並無違憲之虞,且歐洲人權法院也裁定沒有違反人權公約,呼籲大法官優先考慮社會大眾的人權,讓人民享有《憲法》保障的免於恐懼的自由權。

立法委員李德維表示,無論是《刑法》第95-1條抑或《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2-1條的規定,都是許多性侵的被害人用他們生命的代價換來的;這些規定不僅讓社會更安全,人民也會對司法的保障給予信任感,況且實務上法官有依法裁量給予病犯保障的空間。他指出,明天釋憲結果出爐,若裁定相關規定違憲,性罪犯者恐在元旦被釋放,那政府能向人民保證,當他們被放回社會,受害者不會增加的承諾嗎?

在「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性侵害加害人評估小組委員會」擔任多年委員的楊聰財醫生從實務上分析3個不同類型的個案,讓社會大眾明白刑後強制治療的必要性。

楊聰財指出,在國際上確實是有一些病犯被認定「很難治癒的疾病」的個案,通常是「性暴力連續犯」(Sexually violent predator, SVP),再犯機率高達90%以上,而且造成的傷害「非死即傷」;而這樣的個案連在先進的美國也是採取永久跟社會隔離,對他進行性侵害加害人處遇的措施。

還有屬於「低危險高再犯」的病犯,通常是具有特殊性癖好如「觸摸症」,他們在擁擠的空間觸摸他人的敏感部位,帶來的傷害不大但再犯率很高,目前治療中的個案幾乎都是累犯,至少3次以上。楊聰財表示,有些病犯即便在社區接受強制的處遇治療,也仍然有被評估再犯的高風險,經由多名專家及觀護人鑑定,都還需要接受特殊刑後強制治療。

另個則是家長最憂心的「戀童症患者」。楊聰財指出,在國內外的文獻均都一致認定再犯率很高,而被害孩童可能因此長期或終生都處在壓力創傷症、憂鬱症、自殘或人格扭曲的困境中。

楊聰財表示,以經手的個案經驗來看,要「長期接受治療」是有實務上的必要性;再者,有些個案再犯機率高,考量到保障社會大眾的安全,這些病犯要接受「特殊的處遇措施」也是其必要。他呼籲,希望大法官能考慮到上述個案進行裁定,且無論釋憲結果為何,相關的配套措施都應該要建置完善。(艾以琳/綜合報導)

性侵犯刑後強制治療明釋憲 立委楊瓊瓔:加害者人權不應建立在社會大眾恐懼上

性侵犯強制治療引發違憲爭議,大法官即將在明(31日)下午4時做出釋憲結果。今(30日)早上9點30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記者室召開「豬萊了,狼群也回來了」記者會,由副書記長葉毓蘭、性侵害加害人評估專家楊聰財醫師,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廖書雯、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單信愛、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等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出席參加,呼籲大法官在考量加害者人權同時,先把廣大的社會大眾人權置於優先,中華民國人民受《憲法》保障「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葉毓蘭首先提到,2011年性侵前科的累犯林國政被釋放後,不過才隔1個月再度犯下性侵並殺害女國中生的案件,也因為如此,政府修法讓刑後強制治療的規定能溯及既往,只要鑑定為再犯高風險病犯就必須強制治療,以此來保障多數大眾的安全。立意良好的政策,很可能在明天下午的大法官釋憲結果有所改變,也讓更多前線工作者及家長憂心。

立法委員楊瓊瓔則提到,今年10月底長榮大學馬來亞西女大生遭性侵棄屍案,在此前梁嫌棄曾意圖性侵另名同校女大生未果,梁嫌最後因被鑑定再犯可能性列為高風險,檢察官認為他無矯正的可能性遭判死刑。楊瓊瓔表示,這樣的鑑定方式並非台灣獨創,而是參考美國及德國的現行法規是合憲,同樣的例子在歐洲人權法院也裁示未違反人權公約,因此在《刑法》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立法初衷是為性犯罪者提供「治療」,而非以公權力剝奪人身自由。

根據林明傑教授在釋憲鑑定意見指出,民國83至85年釋放的性罪犯,再犯率高達11.3%,其中15年內,低風險病犯的再犯率39%、中度風險為45%、高風險者就高達52%;另方面,根據法務部的資料,2010年至2020年9月底,出獄的性侵害受刑人有9,049人,實際上被裁定需強制治療者僅有158人。楊瓊瓔就質疑,如果大法官裁定加害者的人身自由保障是建立在殘害被害者及社會大眾的人權上,未來《憲法》該如何維繫社會秩序。

楊瓊瓔認為,國家有保護人民的義務,而且蔡英文總統也曾說「台灣應該是最安全的國家」,那在法務部、衛福部以及相關的主管機關的軟硬體配套尚未到位前,不應該由社會大眾來承擔風險,生活在恐懼之中。(艾以琳/綜合報導)

罕病治療現曙光 RNAi藥物抑制致病蛋白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顯性染色體異常的遺傳疾病,主因為基因突變使正常蛋白質結構異常造成澱粉蛋白沉積,導致神經病變,過去台灣對該疾病沒有正確意識,只能從症狀治療入手,比較像是治標、而非治本。「核糖核酸干擾」(RNAi)可使細胞某些基因沉默,避免致病性蛋白質產生,是諾貝爾醫學獎級的重大研究。

全球第一款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台灣食藥署雙重批准的RNAi藥物,即將在台上市,可針對遺傳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hereditary transthyretin-mediated ATTR amyloidosis, hATTR amyloidosis)有控制效果,明年有望為此罕病病患帶來希望。

美國生物製藥公司開啟遺傳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hATTR amyloidosis) 罕病患者的臨床試驗,納入台灣常見的獨有基因型Ala97Ser。國際藥廠醫藥事務處曾冠喬醫師分享,全球研究一共在19個國家中的44個地區展開,共納入225的患者,台灣案例就佔了8%。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趙啟超醫師表示,醫療日新月異,RNAi干擾技術進入到細胞內的層級,在致病蛋白的製造與生成直接達成抑制效果,減少對於正常生理功能的影響。

臺大醫院謝松蒼教授指出,遺傳性罕病不容易受到國際藥廠的重視,因為人數太少、治療困難,但研發成本極高,尤其台灣如果有獨特的罕病類型,難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必須特案處理或出國求醫,現有國際先進技術重視台灣,顯見台灣罕病族群是小中之小、卻是重中之重。

國際藥廠張東凱處長說明,台灣存在獨有基因型的hATTR澱粉樣變性病患者, Ala-97-Ser型患者是台灣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此類患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流行率要低得多,但具有發病進程快速的情況,值得國際重視。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每3秒就一位失智!蒙特梭利照護 發揮長輩仍有的能力

全球每3秒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老人統計已超過28萬人!新北市政府去年啟用全國首創的「銀色知悠生-蒙特梭利中心」,作為銀髮照顧人才培力,讓失智長輩認知優化,在地樂活、在地安老。

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新北市老年人口已超過61萬人,佔全市15.2%,如何讓長輩延緩失智失能是努力的目標,為推廣理念至各銀髮俱樂部和據點,委託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辦理系列課程,共80名學員完訓並至54個銀髮俱樂部實地操作演練。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全球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已逼近5千萬人,每年更是花費超過8千億美金在失智老人的醫療照顧上,如何預防失智症並提升第一線照顧人員的知能非常重要。

治療可治療的   改善可改善的

五股區的培力據點工作人員分享,透過「認知悠能」培力課程的啟發,翻轉以往對失智症照顧的固有模式,以前認為一但患了失智症就等於喪失所有其他功能,只能任其情況不斷惡化。但「治療可治療的,改善可改善的」;透過WOW 及NISA評估模式,為失智症患者設計安排活動及環境,讓他們能達成任務為目的,發揮仍保有的能力。

甄瑞興指出,輕度失智症患者其實仍保有記憶與行動能力,創建一個「準備好的環境」,能協助失智症長輩成功的完成任務及活動,舉例來說,透過認知悠能理念,將環境設置成可以自然的建立長者「下樓梯扶扶手」的習慣,在五股區的培力據點就達成了。

提升長輩的自主力與成就感

甄瑞興強調,過去失智症照護大多注重在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及喘息服務為主,卻忽略失智長輩本身的感覺及尊嚴。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為患者創建出合適的照護環境,針對患者需要、各自的能力程度、興趣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讓他們仍保有的能力得以提升,讓失智長輩擁有更快樂且有尊嚴的生活。

在林口善安心理健康協會照顧據點有位86歲的陳阿足,擔心自己將來罹患失智症,在據點內跟著銀色知悠生講師學習;運用教具車裝滿各式彩色鉛筆和玩具,陪伴其他長輩一起玩認知桌遊,例如各式顏色的夾子、大型動物、花卉拼圖等。

今年90歲的劉宗法爺爺,幫沙發裝上輪子,自製免插電的投籃機供其他長輩投籃;另外吳朱英、王美玉幫忙組裝魔法櫃,解決過去長輩凌亂的物品堆放,這些都是在學習認知悠能後所產生的具體變化,大幅提升長輩的自主能力與成就感。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

 

犯後強制治療剝奪人身自由違憲 楊聰財:要連同受害者人權一同考慮進去

性侵犯強制治療釋憲案,大法官即將在明(31日)下午4時做出是否違憲的解釋。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性侵害加害人評估小組委員會擔任多年委員、同時也是精神科醫生楊聰財,30日在《風向新聞》節目「現講獻瑩」,以實務觀點採討性犯罪者的刑後治療是否有限制人身自由的違憲疑慮。

這起釋憲案的聲請人盧先生,他因犯下多起乘機猥褻罪與其他罪行合併入監服刑3年5個月,在刑期結束後被評估為「再犯性侵高風險」,裁定進入培德醫院接受強制治療長達9年之久。他認為質疑《刑法》以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未設定治療期限違反比例原則,與另2名性侵犯共同聲請釋憲。大法官在本月2日宣布,將在31日作成解釋。

刑後治療的重要性為何,楊聰財表示,在《刑法》第16章「妨害性自主罪」中也有相當多的個案,比如說強暴犯、權勢性交、及對未滿16歲以下兒童進行性侵的戀童病犯等,在針對這些個案也有訂定《性侵害加害人處遇辦法》,引進了美國佛蒙特州(Vermont State)世界先進的性罪犯處遇方案。

這個方案的概念原型是,若將性侵犯以刑罰懲戒方式處理,再犯機率會更高,一定要用「病犯」的概念來處理,目的就是預防再犯。楊聰財解釋:「也就是不把性侵犯當一般罪犯看待,而是帶有治療性質來處置。」這些病犯的治療時間不是只有在獄中,而是服滿刑期出獄後,也要在社區內接受最短3個月、最長4年的社區處遇治療。

在社區處遇治療3個月後,會先進行1次是否有再犯可能的評估,再決定是否要進入「進階治療」;期間內也會定期評估當事者的治療成效以及再犯風險有無降低。楊聰財說:「針對性侵犯的治療辦法及動態評估,我認為台灣算是很先進的。」。

不過就目前備受爭議的「刑後治療」是指,有些病犯即便接受了4年的社區處遇治療,最後仍被治療師及觀護人等7人以上評估再犯風險高。例如「摩擦症患者」就屬於低危險高再犯的族群,這類「強制觸摸罪」的病犯被歸類為難治癒個案中,若留在社區內會造成困擾,因此評估後要到隔絕社會之外的相當處所接受「刑後強制治療」,直到再犯風險明顯降低才會放回社區,以避免有更多受害人出現。

這也是聲請者盧先生目前的處境,因為被評估有再犯可能繼續接受治療;但他認為接受無期限治療已剝奪人身自由而提出釋憲。

對此,楊聰財推測大法官可能會以「加害者也有人權」為中心來做出解釋。但他強調,若談論加害者的人權,那就應該連同受害者的人權一起考慮進去,目前估計還有60幾名的性犯罪者在接受治療,一旦宣告違憲,那是否會立即全部釋放返回社區,「這樣多數民眾的人權又有誰來保障?」他認為,讓沒有病識感的病犯若放回社區,如同縱虎歸山,只會製造更多社會麻煩及人民的恐慌。(艾以琳/綜合報導)

Kairos 風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