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疾病,到了醫院就沒事;有的疾病,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但這些不容易檢查出來的疾病,有的致命、有的引發中風、有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歐洲心臟學會在最新發表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建議所有65歲以上病患,都應該不定時用脈搏或心電圖來篩檢這種心律不整。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表示,當心房顫動發生時,有的人會心悸、頭暈、氣喘、甚至昏倒,但也有人一點症狀都沒有,最要命的是容易讓人中風,罹患心房顫動,每年中風機會4到5%,看起來好像不太高,但累積10年卻可能造成憾事。
洪惠風指出,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陣發性心律不整病人,有時一到醫院症狀就好了,但回到家中就再度發作,臨床多會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查,若是檢查當天心律不整沒有發作,就揪不出問題,因此,目前許多研究皆顯示連續配戴7到14天的多功能生理監測器,有助抓出更多的異常,儀器已發展到只有OK繃大小而已。

「以配戴7天多功能生理監測器為例,可找出許多隱藏疾病,除了可以記錄這段時間內發生的心律不整,找出睡眠時血壓沒有正常下降的患者,還可以抓到潛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洪惠風說。
洪惠風提醒,人的血壓在一天當中會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正常人睡覺時,血壓會下降至少10%,讓心臟血管能獲得有效的休息,即睡眠血壓下降型;但有的人是晚上休息時的血壓不降,跟白天一樣,稱為睡眠血壓未下降型,日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許多。
「最危險的一類人,晚上睡覺時的血壓不降反高,比平常更高,為睡眠血壓升高型。」洪惠風說。
抓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當碰到「睡眠血壓未下降型」或是「睡眠血壓升高型」患者時,醫師通常會加上睡眠檢查,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